正視行業結構矛盾 建立現代產業體系
2003年以來,我國電影業自身經過全面產業化改革與市場化推進,產業模式與類型化生產初現端倪,產業體系與市場結構也已基本形成。但業內有識之士都清楚,全行業存在著各種矛盾,如市場高速發展與體制、機制不適應市場發展的矛盾,制片產權與盜版泛濫的矛盾,進口片與國產片爭奪市場份額的矛盾,影片傳統發行模式與網絡傳播的矛盾,院線與影院之間的矛盾,制片人中心制與導演中心制的矛盾,制片方與編劇的矛盾等等。從整體上看,中國電影產業發展依然面臨著體制、機制不完善,競爭不充分也不公平,投融資方式不夠多元化、不夠優化等等問題。總之,當下中國電影產業和市場發展主要靠票房拉動,電影作為一種文化消費形式主要集中在一線大城市,高票價制約了電影觀眾群體和觀眾人次的有序、有效增長,整個行業表現出一種極強的脆弱性、不穩定性。特別是中美達成新的電影協議以后,在好萊塢電影的巨大壓力和沖擊下,各種結構性矛盾不斷凸顯和爆發:眾多國產電影為了避開好萊塢大片紛紛變更上映的檔期,使得國產電影不可避免陷入了“內耗”乃至相互殘殺的境地,令人惋惜和痛心。中影、華誼、博納、星美、光線五家電影制作發行公司以通知的方式要求與院線的票房分賬比例由之前的43%上漲到45%,在業界引起了軒然大波。制片方要求提高票房分賬比例無可厚非,但共同做大做強電影市場才是各方利益的根本保障。更有甚者,有的雇佣水軍或者進行口碑挽救,或者抹黑競爭對手,給整個行業造成了極大的混亂。事實上,網絡水軍給全行業帶來的隻可能是“輸”而不可能是“贏”。
中國電影產業要在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基礎上推進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不斷優化結構,按照現代電影產業的發展規律構建能夠有效保障各方根本利益,結構合理、充滿活力、動態平衡的現代電影工業體系、現代電影產業體系,促進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整體模式升級換代,從粗放式向規模化、集約化轉換。隻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增加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影道路的自覺、自信。同時,中國電影還必須把產業建設和文化建設高度有機結合、統一起來,通過著力強化電影文化體系建設,為電影產業健康發展注入文化內涵和能量,創作和生產更多具有經典人文品格、美學品格的電影精品,不僅為當下生活提供情感的慰藉和精神的“長明燈”,而且也為后人留下珍貴的、不可磨滅的文化印記和文化財富。
黨的十八大發出號召,要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具體到電影文化,就是要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電影文化。這就更加要求中國電影人集中全行業的智慧和能量,化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完善自身,做大做強,有效應對好萊塢電影的沖擊,一步一個腳印地實現中國電影的強國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