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劉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偉大實踐的基礎上樹立中國經濟理論的自信
2013年01月21日11:26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三)

經濟發展和改革的實踐為我國經濟理論建設創造了條件,如何在中國經濟實踐基礎上構建和發展經濟理論?是學術界需要深入、長期艱苦探索的命題。

我們首先面臨的問題便是如何對待和處理中國經濟問題研究與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和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說間的關系(即所謂中、西、馬三者的關系)。簡單地照搬任何一種理論體系都是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的,必須從解決中國經濟問題的實踐要求出發,深入分析中國自身的社會經濟發展條件和特點,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當然需要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方法的指導,但不能採取僵化的態度,應使之盡可能中國化,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都是將馬克思主義體系的科學方法與不同歷史條件和社會條件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才可能產生。同樣,不能採取封閉的態度對待西方經濟理論,真正科學的理論必定是開放的,是借鑒和吸收一切相關科學文明成果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努力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借鑒西方經濟學等等,最終的根本目的是解決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問題。否則,或者在理論上自卑而不自信,或者自負而不自覺。

其次,經濟學是重科學主義,還是更重人文精神。對於經濟學的理解,相當時尚的理解,相當時尚的解釋是強調它的經驗性,強調在這種對經驗的實証分析基礎上的科學主義,通過基於經驗的命題(假說)的証實或証偽,印証經濟學本身具有科學的性質。強調經濟學是一種科學,具有科學的基本特征,這一點或許不錯,至少在我們中國,人們普遍承認並尊重經濟學的科學性,是經過了漫長的歷史過程,並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甚至到目前人們對經濟學是否首先應當是科學還存在疑慮)。但是,說到底,經濟學是關於人的社會經濟關系的分析,是一種社會的科學,因而,總還是需要特殊的社會關注和特別的人文精神,經濟學者本身也不可能更不應當缺失人文關懷,而支持這種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的,必定是一定的社會歷史價值取向。當一門學科,尤其是社會科學中的學科,其中的社會關注和人文關懷越來越淡薄的時候,恐怕也就是社會歷史發展徹底折舊這門學科的時候了。真正科學的魅力,應當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統一。當社會開始將經濟學的科學性與人文性割裂開來,開始將經濟學的實証經驗性與歷史社會性對立起來的時候,我們強調二者的統一與和諧,既有著特別的意義,也有著特別的困難。

再次,經濟學是重內容的思想性,還是更重形式的完美性,尤其是數學表達的完滿。按道理,表達形式應當服務於思想內容的需求,數學分析和表達方式上的完美及充分,是為了使思想更科學,使其科學考察更充分地得以闡釋,更具沖擊力。一定的數學語言和方式可以提高經濟思想的准確、完善程度。因此,有人曾說,一定學科的成熟程度,在相當大的意義上取決於數學在其中的應用程度。但問題還在於,一定學科的死亡程度,恐怕在相當大的意義上也取決於數學在其中的應用程度。即是說,當一個學科本身的特殊批判性和思考性越來越淡漠、越來越蒼白、越來越仰仗於漂亮的數學表達形式來証明自身的存在時,那麼,這一學科本身也就大可不必存在了,至少這一學科理論的深邃性是值得懷疑的。在西方經濟思想史上,之所以自1871年邊際革命后,數學的邊際分析成為西方正統經濟學的基本方法,是因為西方正統經濟學的理論任務發生了歷史轉移,其基本任務不再是論証為什麼要採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即不再是論証資本主義制度的歷史優越性,不再是據此論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封建主義生產方式歷史替代的必然性,而是論証如何運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實現資本利益最大化。因而,西方經濟學的主流不再關注價值論、產權論、市場論等制度的分析,而是以求解極值為目的,即以求解個人效用最大化、廠商效應最大化、社會福利最大化等為目的。由此,數學的邊際分析成為重要工具,西方經濟學的主流也相應地表現出極鮮明的數學色彩。問題在於,真正作為科學的經濟思想,應當是思想的深邃性和表達方式的完美性的統一,而思想的復雜性和鮮明性又要求表達方式的多樣性和特殊性。尤其是當人們開始在經濟學的思想內容與表達方式之間顧此失彼的時候,認真思考經濟學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思想內容與數學工具之間的相互關系,不僅是經濟研究的重要問題,而且也是經濟學教學改革的體系構建所面臨的重要命題。

最后,經濟學是重其歷史價值觀的階級性,還是更重其解析能力的邏輯性。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其階級性和歷史性,以及相應的意識形態社會屬性是客觀存在的,任何一個經濟學者、任何一個經濟學流派,都不可避免地受一定的階級價值取向的歷史規定,否定這種歷史規定,便是否定經濟學說的靈魂。但另一方面,任何體現階級意識的經濟理論和對一定價值取向的強調,都需要建立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需要具有邏輯的說服力,需要體現其作為科學的解釋能力。盡管社會科學本身的科學性有其特殊性、相對性、歷史性,盡管這種理論邏輯必須符合歷史邏輯。真正有深刻影響的經濟理論,必定是階級價值取向和邏輯解析能力的統一,缺少了鮮明的階級意識形態屬性,經濟學說便失去了作為社會科學的根本,缺少了邏輯分析能力,經濟學說便失去了作為科學的基礎。如何使二者真正有機地統一起來,是我們的經濟學科建設和發展所面臨的極為重要的命題,尤其是當人們開始將經濟學的階級自覺與邏輯分析對立起來的時候。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來源:本文原載《政治經濟學評論》2013年第1期

 

(責編:秦華、朱書緣)

相關專題
· 《政治經濟學評論》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