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陳振凱
2013年02月18日09: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 |
勇往直前 |
反腐倡廉,警鐘長鳴 |
1921年1月,魯迅在《故鄉》結尾處寫道: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恰在那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嘉興南湖的一條紅船上誕生,甫一成立,便踏上為國家探路的征程。
91年后的中共十八大上,這個政黨向世界宣告:中國找到“道路自信”。
一路走來,甘苦盡嘗。這條中國自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誰是“探路者”,誰是“開路先鋒”?歷史給出了答案。
探路與開路
1920年的春夜,浙江義烏分水塘村,一間柴房裡,塵網密布,油燈昏暗,陳望道坐著一捆稻草,翻譯《共產黨宣言》。
母親喊:“紅糖不夠,要不要添些?”陳望道回答:“夠甜,夠甜了。”誰知,他是蘸著墨汁吃的粽子,紅糖一點沒動。
信仰總是甜的。主義可以盡善盡美,而踐行新的思想,走新的路,總多險多難。能否解決時代命題,是衡量道路正確與否的標准。
起初,中共仿俄國“十月革命”,舉行中心城市武裝起義,大都失敗。而后,毛澤東開創“農村包圍城市”。1927年10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成立﹔1943年,“毛澤東思想”一詞出現在報紙上。
經歷了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一系列洗禮,最終,中共推翻三座大山,贏得民心,奪取了政權。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將中國整體領上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康庄大道。
新中國成立,從革命轉為建設。到1956年,僅用7年,中共就基本完成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而“大躍進”以及“文革十年”,中共走了彎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拉開改革開放序幕。1997年,“鄧小平理論”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軔。
近年,有關“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震撼”、“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的話題,攪動世界神經。它們共同指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下一頁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