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
生態文明作為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與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在縱向上延續,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在橫向上共生。從人類文明發展看,如果說農耕文明是“黃色文明”,工業文明是“黑色文明”,那麼生態文明就是“綠色文明”,代表人類社會對於未來的共同價值追求。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局看,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總布局的一個重要方面,已經超越了污染控制和生態修復等傳統理念,走上了修正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型文明發展之路。
生態文明是生態和文明兩個概念的融合,具有多義性。用建設和發展的眼光定義生態文明,可以看成是性質、過程、目標的統一。生態文明作為一種低碳綠色的生產生活方式,是區別於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工業文明的自然屬性所在。生態文明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大布局之一,體現了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屬性和取向。
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趨利的價值取向決定了生態環境危機的形成與無解,這是因為資本家“都是為了直接的利潤從事生產和交換的地方,他們首先考慮的隻能是最近的最直接的結果”。所謂有解也只是靠轉移,即把危機轉移到廣大發展中國家。西方發達國家利用工業文明造就的話語權,在轉嫁危機的同時還把“臟水”潑向發展中國家。資本的短視性,決定了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資本的物質性,決定了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發展是片面的、畸形的﹔資本的自我中心性,決定了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發展是侵略的、排他的。同時,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連成一體,使崇尚奢華和浪費的消費主義成為服務於資本主義的一種價值尺度。
建設生態文明,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生態文明是為解決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非生態性而提出的,是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所“塑造”出來的物質化、工具化生存理念及其生活方式的一種否定。生態文明反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大量污染的資本主義生產生活方式,倡導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反對資源略奪和生態殖民,致力於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社會共同協調發展﹔承認自然具有內在價值和主體地位,致力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拋棄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物化及異化,倡導物質生產循環、消費適度,擴大非物質生產和消費,堅定不移地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建設生態文明,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追求。從黨在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到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達到“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的目標,再到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正在成為全體中國人民努力追求的價值取向和奮斗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