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群眾成為社會管理創新的受益者
社會管理的宗旨與黨的宗旨一樣,就是“為人民服務”。社會管理創新的根本目標是通過更好的服務,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讓基層的群眾成為社會管理創新的受益者。基層的群眾覆蓋面廣、數量大,常常是社會管理的主要對象。因此,社會管理創新必須讓這部分人獲益。當前,我們首先要把促進就業放在社會管理工作的優先位置,重點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工作。其次,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准,縮小行業間工資水平差距,創造條件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減輕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負擔,盡快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並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支出的比重。第三,充分發揮社會保障維護社會穩定的“安全閥”作用,繼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完善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提高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統籌層次,健全社會救助和保障標准與物價上漲挂鉤的聯動機制,保証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需要。第四,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優先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逐步降低藥品價格。第五,加快廉租房、公共租賃房、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遏制投機投資性炒房行為,切實穩定房價。
讓特殊群眾成為社會管理創新的受益者。這裡,特殊群眾是指刑釋解教人員和社區矯正人員。這些群眾一般人數較少,但對社會穩定構成的威脅不可輕視。特殊群眾回歸社會、融入社會一直是創新社會管理、加強社會建設的難點所在。理念上,我們要始終不拋棄、不放棄,通過解決實際困難、引導觀念轉變、幫助自立自強等途徑,破解特殊群眾管理服務這道“難題”,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行動上,要主動關注、關心和關懷特殊群眾,把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當作增進社會穩定和諧的大事來抓。一方面,落實好特殊群眾的土地、房屋、集體收益等政策,維護其合法權益﹔另一方面,積極協調解決特殊群眾的低保、醫療、居住、子女就學等問題,最大限度地降低特殊群眾重新犯罪的發生率和可能性。
(作者:北京市社科院首都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研究所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