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華村城鎮化:不離本土的啟示
從一般理解來看,“城鎮化”必然與“農民進城”、“村庄變城鎮”相一致。從目前一些地區推行的“農轉城”政策來看,也是拋開產業支撐和經濟發展水平,以各種手段促使農民離土離鄉進城去。這樣的“城鎮化”,這樣的“農民變市民”甚至“農民變貧民”,不僅讓農民離開了原本生活的熟人社會,離開了可以滿足最低保障的土地資源,而且未能完全解決農民進城之后的就業、保障、權利等問題。雖然城鎮化率迅速提升,但是卻埋下社會不和諧、發展不科學的隱患。因此,新華村在“不離本土”的基礎上,結合產業優勢,將原來的農村建設成為城鎮的探索,尤顯難能可貴。
(一)因地制宜的道路
我國地域廣闊,地形復雜,民族眾多,文化傳承異彩紛呈。無論是發展經濟的方式還是產業培育的模式方面,自然和人文資源稟賦的差異決定了各地都無法千篇一律,照搬照套。城鎮化進程同樣如此。新華村,因其“高原水鄉”的自然資源、白族文化的深厚積澱以及傳統民族手工藝的傳承發展,造就其別具一格的城鎮化發展之路。在我國全面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各地應充分利用自身豐富多樣的歷史、民族、文化、生態、產業等元素,在符合發展趨勢的前提下不斷傳承、發展與創新,積極探索通過民族文化建設、歷史遺存保護、優美環境營造、特色經濟培育來探索一條特色城鎮的建設之路,因地制宜地選好著力點,突出比較優勢,打造一個具有鮮明產業特色、生態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城鎮化新面貌。
(二)工業化之外的推動力
隻有實現了產業的聚集才能實現人口和各類生產要素的聚集,才能培育興旺的市場帶動強勁的消費,最終促進城鎮化的實現。工業化曾經是城鎮化最大的推動力,我國較為典型的就是以“蘇南模式”為代表的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地區,走一條工業化下的鄉村城鎮化道路。新形勢下,工業化因其強有力的產業聚集能力,仍然是我國城鎮化最重要的推動力之一,但是結合新的業態,以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同樣可以成為城鎮化的主要推動力。新華村城鎮化的實現,究其根本,離不開依托文化旅游產業的綜合性服務的發展,是加工業(家庭作坊式的民族手工業)和服務業共同發力的結果。產業發展在各個區域有其不同特點,隻要多種產業並存且呈現良性互動的態勢,上規模,有效益,一樣可以成為我國不同地區實現城鎮化的推動力。應根據各自城鎮的功能定位、產業特點,採取現代農業牽引、現代工業催生、城鎮功能輻射、旅游開發、流通帶動、工貿綜合等方式,做大做強已經和正在形成的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例如目前全國方興未艾的旅游小鎮,以現代種植、養殖和生物創新產業為產業支持的特色小鎮,以口岸經濟為支撐的口岸小鎮等,從而形成多形式、多層次、多樣化的新型城鎮化格局。
(三)“硬指標”與“軟實力”兼顧的城鎮化
城鎮化究其根本,不僅僅是城區建筑面積的擴大,基礎設施的完備,樓盤的林立等“硬指標”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村民”向“市民”轉化過程中的“軟實力”問題,實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的現代化。即一方面要以人為本、真正提升村民素質,培育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認真落實好轉化后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養老保險、住房保障、計劃生育等權益,讓轉戶居民名副其實成為市民,真正享受與市民同等的政治、經濟、社會等權益。隻有實現了“軟硬兼顧”,才稱得上是符合科學發展的城鎮化之路。新華村在城鎮化過程中,除了不斷改善的基礎設施建設,除了生態環境優越,自然風貌優美的村庄建設,還致力於村民素質的提升﹔在與市場緊密互動中實現分散手工業者的組織化、科技化,並對傳統手工藝進行大膽的創新。新華村不僅實現了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更重要的是從思想觀念、行為習慣上逐步與城市文明接軌。因此,城鎮化的實現,不能局限於“農轉城”指標的落實,不能隻著眼於“非農收入佔GDP的比重超過多少”、“集聚人口超過多少”的數字城鎮化,更重要的是從人的權益保障,人的心理、行為習慣上的改變來審視,是否真正達到符合現代文明要求的“人的城鎮化”。
結語:城鎮化的多種可能性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推進我國城鎮化發展的主要任務是,使城鎮化發展水平與工業化、現代化相適應,著力轉變城鎮化發展方式和提高城鎮化質量,促進城鎮化布局和形態得到優化,城鎮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城鎮化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得到完善,以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推動小康社會建設。” 城鎮化發展已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注重提升“城鎮化質量”也將成為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城鎮化戰略的重中之重,探索“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之路”必將從城鎮化戰略的價值觀、實現途徑、具體策略等全方位多層次展開。雖然“實現城鎮化”是總目標,在把握基本的價值觀和原則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探究實現過程的多種可能性。
——以人為本、公平正義、生態和諧的價值觀:“……之所以成為各地效仿的對象,根本就在於它們在進行各自的城鎮化前把握的並不是城鎮化需要以何種具體形式進行,而是城鎮化需要在何種價值理念的指導下進行。價值最大化、社會公平、權利保護與生態可持續……這些思想的體現,才應該是城鎮化進行前要深化的思想、結束時應達到的目標。”
——從實際出發,創新發展模式,走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在我國廣闊的地域上,城鎮化不可能採取同一種發展模式。各地應該根據自身的區位、環境、資源、傳統產業、人口、技術、文化等條件的不同,尋找城鎮化的不同突破口。用一種模式、一個速度、一套標准行政化地推行城鎮化是不科學和不可取的。因此,各地應該在全面考慮的前提下,根據不同行政級別確定功能定位,加強分類指導,做好城鎮化發展規劃。
——探索解決城鎮化中土地問題的妥善辦法。無論是新華村,或者重慶模式,還是“蘇南模式”,在城鎮化過程中對原來屬於農民的土地的處理都是一種探索。如何在實踐中尋求合適的方法?應該是未來一個階段內城鎮化的主要任務之一。從大原則來說,在保障用益物權的前提下,探索允許農民轉變為“城鎮戶口”后依法自主處置承包地、宅基地等農村土地的有效形式。保障被征地農民的財產權益,使城鎮化的過程成為有利於富裕農民而不是剝奪農民權益的過程。城鎮化的實現不能以鄉村的衰敗和權益的受損為代價,中國的發展除了城市突破以外,還必須有鄉村的發展和穩定,需要實現由人口流動到土地流轉的體制創新。
中國特色的城鎮化之路,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人的發展、產業的興盛和城鄉關系的良性互動﹔中國要探索的城鎮化之路,必須是速度和規模適度,多樣化和因地制宜相結合,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並重,市場經濟與政府調控相結合的城鎮化,更應該是凸顯人的價值、保障農民權益、實現社會和諧的城鎮化之路。
(作者為雲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