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部制改革要注重推進策略
在大部制改革中,要認真研究和慎甚選擇改革策略。最忌諱的就是要避免零敲碎打式地頻繁折騰,要在充分准備、達成普遍共識的基礎上,集中精力動一次,使政府的組成部門大體定型,相對穩定,並逐步法定化。對於政府的直屬機構、辦事、議事協調機構可以根據形勢變化,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從目前我國的政治經濟以及改革的整體局面看,顯然大規模進行大部制改革的時機並不成熟。
首先,我國正在經歷著十年大換屆的過程之中,雖然十八大后黨的權力實現了新老交替,但是國家層面的權力交替還沒有完成。在中央短的實踐內,要想對國務院組織架構進行大規模的調整,實際上是很困難的。即使勉強調整了,問題也會很多。因此,目前隻能進行微調,也就說,針對政府管理面臨的一些突出體制機制問題,進行適當調整,盡量減少由於政府組織結構不合理對公共治理造成的負面影響。
其次,科學的大部制改革,關鍵在有一個好的頂層設計,以及各方面對這的方案的認可。如果沒有這樣一些條件,就會加大改革的盲目性。顯然,無論是頂層設計,還是形成廣泛共識,都是需要時間的。沒有深入的調查研究,充分醞釀討論,是很難達成共識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部制改革不應該是神秘的改革,而是要相對透明和公開,廣泛征求各方意見,才可以避免少走彎路,少付成本。
第三,最可能成功的改革策略是,在國家十年換屆完成之后,在經過一至兩年左右的時間,在認真進行了上面所說的各項工作后,比較集中的調整一次,對作為政府組成部門的大部門進行幅度較大的調整,並和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等的調整整體考慮,然后使之逐步法定化,相對穩定。並對今后調整政府組成部門的權限嚴格限制,設立相應的程序,這樣不僅可以保持政府組織架構的連續性和穩定,也可以不免領導人個人的隨意性。而對於政府的直屬機構、辦事機構以及議事協調機構,應該給予政府首腦較大的選擇和調整權限。另外,就國務院的政府成部門的數量,也就是大部門設置的數量而言,筆者認為我國大體不超過20為宜。於此同時,要對大部門的主要領導人的選拔上,盡量引入競爭機制,實行競爭性任命。至於地方的大部門制,應當給地方政府更大的自主權,可以有比較大的靈活性,從根本上打破中國長期形成的機構上下必須對口的傳統思維。。
(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政府改革研究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