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專家:再談兩點我們對老子的誤讀
任國征
2013年03月15日10:43   來源:學習時報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其實,這樣解讀也是望文生義和斷章取義的理解。因為同《道德經》其他部分慣用的論述手法一樣,本章仍是運用“假設”和“推理”的論証,本段的意思是“如果……,就會……﹔如果……,就會……。難道……?所以,天地應……,聖人應……。”即是,如果天地不仁,就會以萬物為芻狗﹔如果聖人不仁,就會以百姓為芻狗。難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所以,天地應當虛而不屈,動而愈出。聖人則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值得一提的是,《道德經》既被劃歸到“子集”(哲學流派),又被歸類到道教的核心典籍(宗教經書)。從道教角度的解讀也值得我們參考。清末民初的江希張和大儒黃裳,以及中國道教協會現任會長任法融等的解讀,均認同:天地之理和聖人之道是“虛而不屈”,“從守中用功”。老子且使用了形象的比喻“橐龠”(鼓風器皿的出氣口),雖然“虛掩”卻很“有用”。
  可見,前兩段話中“芻狗”的句子,則是引子和假設,重點顯然是放在后兩句的核心句上:論証老子“虛用”和“無為”的重要思想。
  總之,《道德經》的解讀在古代就曾出現過“千年注老未曾休”的學術奇觀,我們今天的重要學術使命依然是擯棄功利化和媚俗化的傾向,盡量准確解讀和領會老子思想的豐富內涵。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他的“愚之”(原文)不是秦始皇的“以愚黔首”的“愚”,而是“大智若愚”。他的“無為”是為了更多的有為,有韜光養晦的味道。他的所謂“無爭”,實際上也是一種爭,是很有水平的“爭”,無為而為,無爭而爭。他從事物的正反關系中提煉辯証法,如禍福、陰陽、巧拙、智愚、雌雄、剛柔、進退等等,為“無為”的理論找到依據。這才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責編:萬鵬、秦華)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