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
1989年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之后,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明確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作了新的系統性闡述。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在講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時,明確把“社會更加和諧”同“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並列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這無疑為“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提出奠定了基礎。
黨的十六大之后,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斷深入,尤其是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戰略思想提出之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的認識也有了新的拓展。2005年2月,胡錦濤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明確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他還同時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既有不可分割的緊密聯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領域和規律,是有機的統一體。自此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成為全黨共識。
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由“三位一體”拓展為“四位一體”,明確提出了“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的命題。黨的十七大報告在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目標時,都是以“四位一體”為依據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的基本綱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