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建設是中國改革事業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也是改革利益得到公平分享的推動力,更是實現政府發展的內在要求。當前,廉政改革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能否破解廉政改革過程中的理論問題,直接關系到廉政建設本身的公信力。
五種理論從不同角度對我國腐敗發生根源進行了解釋,但仍顯得不足
我國現階段腐敗發生的主要根源是什麼?這個問題是廉政改革的邏輯起點。當前,腐敗行為滲透進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呈現易發多發態勢。我國現階段腐敗的根源是什麼呢?
傳統階級斗爭論認為,腐敗是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產物,官員之所以發生腐敗,就在於他們背叛了階級立場,盲目追求資本主義糜爛生活方式,防治腐敗須把腐敗分子作為階級斗爭對象,用強制手段加以懲處。
傳統道德論認為,腐敗發生與道德失落呈正相關,中國腐敗是官員個人道德墮落的結果,防治腐敗必須注重官員的思想道德教育。
腐敗文化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腐敗的文化,內部的腐敗因子是無法消除的,人情關系的存在使腐敗得以滋生蔓延,防治腐敗須先行改變中國文化結構。
經典尋租論認為腐敗是行政權力過度干預市場、追求超額壟斷利潤的后果,防治腐敗須改革行政審批制度,下放政府權力。
新制度理論認為腐敗是制度供給不足的產物,制度缺陷會給腐敗行為提供活動空間,防治腐敗應重視制度建設。
以上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對我國腐敗發生根源進行了解釋,但仍顯得不足。我們不應把腐敗歸結為中國的“特產”,也不應對防治腐敗持悲觀態度。我國正處於現代化轉型時期,腐敗的發生具有結構性特點,即我國腐敗不是社會制度的必然產物,而是經濟社會發展特定時期難以避免的階段性現象,完全可以像世界上其他清廉國家一樣,隨著國家治理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得到解決。在現階段,我們隻能預期盡可能地減少腐敗而不是徹底地根除腐敗。反腐敗將貫穿於社會現代化轉型的全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