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路徑 推動預算公開要靠頂層設計
新京報:當前主要是政府部門公開,人大、政協等單位是否也應該公開?
劉劍文:人大、司法機關、政協等也要逐步推進預算公開。因為所有國家機關運轉所需要經費是由納稅人提供的。因此,沒有理由不對納稅人公開、對社會公開、接受民眾監督。
但預算公開本身也是博弈的一個過程,監督力量越大,公開也就會越來越好,社會就越來越穩定。
新京報:博弈過程中,哪些方面的推動比較有效?
劉劍文:最重要的還是頂層設計,一些改革是自上而下才能推動的。
同時還有預算法的修訂等。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預算法》(修正案)已經二審了。社會提了30多萬條意見,但缺少反饋。
新京報: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預算法”?
劉劍文:(預算法修正案)二審稿公布后,很多人不滿意,比如還是沿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計劃經濟時期所制定的《預算條例》的宗旨。此外,立法機關權限缺失、問責機制缺失等。
新京報:修訂應如何把握?
劉劍文:預算法宗旨上必須明確,預算法就是對政府收支行為的控制和規范。在權限設置上,要賦予人大對預算的否定權、修改權和調整權。
同時就是要強化問責機制。當前在《預算法》中對這方面也是比較缺失的。
新京報:如何問責?
劉劍文:比如政府要定期向人大報告預決算的執行情況。介紹情況后,大家還要提問,財政支出是否合理、合法等。
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尚需形成,人大越是加強對政府的監督,越有助於政府做好工作。
新京報:包括浙江溫嶺、四川白廟等,都出現了公民參與式預算或徹底公開的案例,你覺得這種模式是否可以推廣?
劉劍文:白廟公開好幾年了,基本還是孤例。我們不要過多指望某個地方試點后,在全國推開。還是要中央高層下決心,從頂層設計上規定。
新京報:香港模式有可借鑒性嗎?
劉劍文:香港從預算編制到最后公開,全過程都是有民眾參與。我們現在民主化進程比較緩慢,預算推進也比較艱難。
監督政府不是一件壞事情,政府官員需要轉變觀念,不能畏懼和逃避向公眾公布賬戶。(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蔣彥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