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遠看,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有利於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目前也面臨許多問題與難題,有些還尤為突出。
一是審批事項仍然過多。自國務院成立行政審批改革領導小組至今,國務院分八批共取消和調整行政審批項目2630項,佔原有總數的70%多,各地區取消和調整的行政審批事項佔原有總數的七成以上。但目前國務院部門仍有1700多項審批項目,地方政府層面的審批項目則多達1.7萬項。眾多的審批項目,把整個經濟社會活動預先框住了,管得過死,怎麼走都沒辦法快走。上個企業項目,要跑十幾個、幾十個部門,蓋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公章。甚至投資一個幾十萬元的小項目,也得從幾千裡外跑到北京來審批。這種時間浪費、成本增加,嚴重挫傷了主體創業的積極性。
二是剩下的需要取消、調整的審批項目都是“難啃的骨頭”。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政府革自己的命”,每減少一項審批就減少了一項權力,每一次改革都是權力格局的再調整和利益的再分配。在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存在的情況下,調整、協調部門之間的利益關系是非常困難的,很容易引起部門的抵觸。因此,僅從數量看,此前的行政審批改革好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就實質而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先易后難的過程,首先讓出去的權力一般不是核心權力,很多還是細枝末節,甚至是不太常用的項目“硬骨頭”不多。剩下的這些是相對含金量更高的權力,最本質的權力還在手中。改革越到后面越難改,都是難啃的“骨頭”,要真正實現自我革命,還須壯士斷腕。
三是行政審批自由裁量權過大。自由裁量權,又稱酌情權,是指行政機關就行政相對人申請,在其職權范圍內,按照自己的理解,自由斟酌、自由選擇而做出的公正而適當的具體行政行為之權力。法律條文中有“可以、或、最少、最高、處幾年至多少年”等字眼的,都是立法者給予執法者自由裁量權空間。自由裁量權使審批機關具有選擇決定權。對一個項目,即使完全符合規定的條件,可以批給張三,也可以批給李四﹔即使批准,可以馬上批准,也可以過一段時間批准。自由裁量權過大,又欠缺有效的監察機制,一方面會導致大量不當使用行政審批自由裁量權的現象,動搖政府的管理及制度﹔另一方面會為個別官員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進行尋租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嚴重影響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重點是放權,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向地方政府放權。通過放權,著力解決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涉及到國務院多部門及地方權力和利益關系的再調整,阻力之大可以想象。李克強總理形象地說:“這是削權,是自我革命,會很痛,甚至有割腕的感覺。”為確保改革順利推進,迫切需要加強改革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明確改革優先排序和重點任務。既要有明確的近期目標,也要考慮到與經濟體制、行政體制、社會治理等改革相配套的中長期目標。要加強改革綜合協調,統籌規劃、協調和推進改革。要積極推進行政審批規范化建設。要建立嚴密、系統的行政審批監督制約機制。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