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注重調查,深入一線
搞好調查研究,弄清情況是領導做出正確決策的前提和基礎。周恩來和陳雲都很注重深入一線調查研究。周恩來經常要求各級干部多下基層,多接近群眾,多了解實際情況。他建議:“我們的人大代表,還有政協委員,每年應有兩次到人民中去直接視察工作。他們可以從與政府不同的角度去接觸廣大人民,接觸實際,看我們的工作是否做得恰當,做錯了沒有,有什麼缺點,有什麼偏差。”﹝1﹞(p207)陳雲常說:“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作調查研究工作,最后討論作決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就夠了。”﹝3﹞(p189)他認為隻有從現狀表面入手,深入進去弄清真實情況,才能找到正確解決問題的辦法﹔調查研究貴在深入、翔實和縝密﹔要以大量的事實為基礎,形成對情況的整體把握。
周恩來和陳雲身體力行,帶頭深入工廠、農村、學校做實地調查工作。他們分頭到河北、天津、山東、河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等地,對農業、水利、工業、科技、文化、教育等各行業的問題進行深入調查。如1958年周恩來就三峽大壩修建問題,親自率領國務院有關部委領導和專家以及湖北、四川兩省負責人到三峽一帶實地調查,一路上不斷征詢專家意見,最后衡量兩種不同意見的利弊,做出了暫不上馬的正確決策。陳雲曾四次下江蘇省青浦縣小蒸人民公社農村做調查。他親自到農民家中了解養豬、種自留地、住房、吃飯等情況,還找了與青浦縣土地、人口、氣候條件不同的蕭山、無錫兩縣的同志,比較研究了農作物種植安排上的若干問題,了解到當時農村的真相,對中央制定正確決策有重要影響。
(四)統籌兼顧,深謀求穩
周恩來和陳雲行政風格的另一個共同特色是考慮問題很全面,主張統籌兼顧,綜合平衡,堅持對國家各項建設有一個長遠的通盤考慮,強調國民經濟要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周恩來指出:“每個單位必須有整體觀念,要在總的財經計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認識自己的方向,有重點有計劃地恢復生產和發展生產。”他認為:“要使各個方面都能全面地有配合地向前發展,才能保証我們計劃建設的勝利。”﹝1﹞(pp7,111)陳雲專門解釋說:“所謂綜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任何一個部門都不能離開別的部門”,“按比例是客觀規律,不按比例就一定搞不好。”﹝3﹞(p211)
穩步發展、反對冒進是周恩來和陳雲在領導政府工作中達成的共識。他們都強調要扎扎實實地穩步前進,反對不顧國情地急躁冒進。周恩來認為,在我們這樣一個地域廣闊、情況復雜的大國,工作不能操之過急,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發生重大錯誤,造成重大損失。各級干部要保持清醒,不要頭腦發熱。陳雲一再強調:“我們的工作部署,要反復考慮,看得很准,典型試驗,逐步推廣,穩扎穩打。”﹝3﹞(p206)1956年底至1957年初,陳雲代理總理期間主持召開了國務院第41次全體會議,還兩次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削減1957年基本建設投資問題。他明確指出:財政預算和現金收支必須平衡,不能有赤字。工業和農業必須兼顧,工業、交通等基本建設應該有適當的比例。“我們的建設規模應該有所根據,不能想多少就多少”。﹝11﹞
(五)堅持原則,嚴格管理
周恩來和陳雲一貫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堅持原則,帶頭遵守各種規章制度,對各級干部嚴格要求,嚴格管理,敢於和善於做批評與自我批評。在周恩來看來,嚴格的紀律並不只是約束被領導者的,首先是約束領導者的。上下級之間、黨內與黨外之間應該互相監督,共產黨員更應該帶頭遵守各項紀律和各種規章制度。他嚴肅地指出:“如果說‘嚴於責己,寬於責人’,對共產黨員就應該要求嚴些。黨外的同志們也應該責備我們嚴一點。”﹝1﹞(p394)對國家機關中某些違法亂紀、貪污腐化、營私舞弊、侵害國家和人民利益者,必須依照黨規國法嚴肅處理。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陳雲敏銳地意識到執政黨的黨風關系黨的生死存亡。他做中紀委書記期間認真抓了黨風建設問題,嚴辦了不少大案要案。
為嚴格管理,必須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周恩來和陳雲都很善於使用這種工作方法。熊向暉曾幾次受到周恩來的批評,他認為受益終身。﹝19﹞周恩來和陳雲不但善於開展批評,還勇於做自我批評,他們從不隱諱自己工作上的過失,這不但沒有影響他們的威信,反而映襯出其人格的偉大。如陳雲在1979年3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就坦誠,自己也有很多反面教訓,“156項”中的三門峽水利工程“就不能說是成功的,是一次失敗的教訓”。﹝3﹞(p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