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 >> 理論 >>
中國夢網上系列談第二場
實錄:文化藝術界專家學者暢談中國夢
2013年05月28日13:3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央視網網友:請問楊飛雲院長,作為“中國寫實畫派”的創立人之一,您認為“中國寫實畫派”對激發青少年對藝術的熱愛有何意義?

    楊飛雲:其實中國油畫從傳入進來一直到今天的幾代人,主體都是在畫寫實的,一直是在寫實上面的積累偏多,當然也有別的方式,有表現性的,有意向性的,還有抽象性的,還有觀念性的都有,但是它的主體一直是在寫實上面,從教學到研究、創作,因為這個民族需要這個。作為中國寫實畫派,其實是我們04年以來一批畫家自發的做了一個,可以自主地展示,集合大家自主的,或者是在學術上有共識的,在繪畫方式上有共同點的,一起搞的。那麼這個繪畫,其實我們當時就是想找一個自主的展示方式,結果一出來以后,就受到社會很有熱度的認可和追捧。這個已經經過這麼多年了,所以他應該是對年輕人看寫實繪畫這樣一個角度,由於他本身的社會和生命力,他們會對寫實繪畫有他今天的審美力。另一方面,寫實畫派裡的畫家,他的寫實的方式,寫實的表現語言已經有一種表現性的,帶有很多抽象性的、表現性的,寫意性的繪畫,就是說有很多拓展,在寫實繪畫裡面,他的表達方式上有很多拓展,所以我講的這種東西對於年輕人理解寫實繪畫和現代的表達和表現上,也給了他們一些啟發和信心。

    央視網網友:您在培養青少年“寫實作畫”方面又有什麼好的舉措?

    楊飛雲:寫實繪畫真的是畫成一般的水平毫無疑義,因為在西方已經有將近600年的積累,他們創造了非常輝煌的經典。所以寫實繪畫在中國隻有年輕人需要學習寫實繪畫,一個就是他有很長時間的去磨煉,去掌握和積累,另外一方面就是說,對於寫實繪畫的表現力有一個非常深入的理解和認可。特別是建立起一種用寫實來表現的這樣一種信念,因為時間長,水平要高,他的技術准備,還有他的情感的表達,還有對現實的關注的理解,乃至於在畫面,掌握的繪畫的表達是需要很多努力的。所以我就建議年輕人,在寫實繪畫上有作為,就需要有一個創始階段的准備,而且他也是非常有,怎麼說呢?非常有魅力的一個繪畫。人如果在裡面,他會不斷地不斷地聯絡他和現實的情感,他在繪畫表現上需要長時間的一種掌握和表達上的磨煉。

    央視網網友:您的畫中很多用貓來作為題材,為什麼會選擇貓呢?

    楊飛雲:是嗎?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很多作品當中有貓,這個讓我說,好像很難說得清楚。從小我長在農村,農村家裡面,養狗是離人很遠的,在大門口,看家護院的,但是養貓其實經常在被窩裡面鑽著,離人非常近,你一回到家裡面,特別是老人,他常常跑到你的懷裡,在你的被窩裡面,在你的周圍來回跑。我長到17歲才離開農村,在農村,從小對貓和人的這種,大概是一種,叫什麼呢?(笑),生活習慣也好,生活根源性的一種,潛移默化的東西。

    但是在今天畫畫的時候,實際上我畫的是人物畫,人物畫已經不存在一個拿人物畫來記錄事件,這種功能其實不重要了,就不如一個錄像,一個網絡來記錄事件更重要、更及時了。用繪畫畫一個人物的肖像,畫一個像的這種功能也失去了,現在照個照片,隨時都可以。所以用畫來照相的功能,用畫來記錄事件的功能,其實在繪畫上已經不是它的主要任務了。那繪畫變得什麼呢?繪畫首先最大的功能是審美,它是精神性的、情感性的審美,這個審美實際上畫人物畫,可能就是,要畫人和環境,人和服飾,人和動作,人和表情產生的一種繪畫上的帶有審美性的一種形式美感,繪畫美感。這種東西可能不由自主地把一些植物,把一些生活周圍的動物,或者是一些文化內涵的道具放在裡面,可能是我這幾年慢慢慢慢地在這樣一個本體的變化當中,加入進來了自己覺得可能有感覺的東西。尤其是貓在肖像人物裡面,好像可能有感覺。所以再深的東西我可能也說不出來,但是畫到上面,它會延伸一種內涵的東西,那個東西很難用語言說得很清楚,而且說清楚了也就沒意思了。

    央視網網友:對於今天藝術市場的不誠信、造假行為,您怎麼看?

    楊飛雲:這個問題其實不單是藝術市場,就是說涉及到我們現在的方方面面,有好多造假行為,是令人痛心疾首也好,令人覺得特別可怕,但是我有一個比喻,我覺得在藝術上的造假比起造點假食品,假藥,假品牌,要嚴重得多,因為什麼?藝術是針對人的精神,現在有一點,老談娛樂,但是我覺得藝術的存在實際是針對人的審美、情感和精神,它是一個精神活動,因為它不能用,也不能吃,那精神活動上,在這個地方造假,就等於直接污染的是靈魂,污染的是人的審美,你想這一個民族如果在審美和精神靈魂上都有污染,或者是那個地方沒有標准了,失去了它的高度,這其實是很可怕的事情。所以大家知道,文化,今天看文化產業化,無處不在的文化,我們有的時候也覺得非常可怕,比如說家裡面沒有成熟的孩子,他如果迷在這種文化裡面,都會學壞,那就是說文化的力量太大了。那藝術品是文化的結晶體,它不是說藝術是一些錢,這是幾百萬,那是幾千萬的錢,為什麼花那麼多錢去追逐這個東西?是人類一定要這樣做的,因為人類有了物質的能力以后,一定要發展精神文化,所以這是人類的一個已經像真理一樣的過程。

    在這個問題上,這個地方如果造假,追逐的是錢,而不是精神,那這個毀壞其實是根源性的,它對藝術本身的毀壞。更重要的是毀壞的是人整個今天的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判斷,還有它的,就是污染的是精神,說的不是那麼嚴重,實際上起的作用就是這樣的。所以我看這個藝術界的市場上的造假,上升到一個高度來看,就是這樣的。至於說現實當中還有一些,似乎是小問題,反正賣張復制品,當真品來賣,把二流、三流的東西炒成一流的來賣,多賺點錢,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商業上的一種作風上的不誠信,但其實那種東西不是普遍的,中國在藝術市場上進步很快,因為有一大批人他關注文化的時候,他要拿真金白銀去追逐精神,那個沒水平的東西,假的東西,隻能蒙一時,不能蒙一世,那些人很快就會明白這個東西,這個東西我倒覺得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剛才說的核心的問題。

    央視網網友:楊老師,您早年在海外工作生活過,見識過中外不同的文化,在現在國際化背景下,您如何看待中西方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楊飛雲:首先一點,文化其實經過長時間的民族地區和它的性格,經過一個久遠的歷史的積澱,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點。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我們是人類,裡頭有一個亙古不變的人性,在人性上,凡是人類觸及到的問題都能夠溝通,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前提。東方、西方其實在文化的淵源上,由於它秉承的哲學和它的性格、地域,和它發達的時間差,造成了它的一些差異。這種差異裡面,其實我認為文化上的融合,就是相互的啟發借鑒,借鑒各自的短缺,然后在對比當中更加堅定自己的長項、長處已有的成果,這是文化交融和文化碰撞所達到的一個非常進步的東西。

    所以我覺得東西方乃至於現在其實甚至不止東方、西方,整個全球的各種文化在一起的交流,大的主題上可能分為東西方,這個東西是不能排斥的,我認為是漸漸的在今天的一個必然。所以使得一些非常,所謂有先進性的科學思想的西方文化,其實我們中國人隻要一觸碰它,馬上它的那些優點我們就可以拿來為我們所用,是人類共有的。但是,在西方他們發展過程當中,對於中國的一些哲學思想,人情和社會裡面的某些非常優秀的東西,比如說我們中國人勤勞、節儉、謙虛、耐力,現實和理想之間找到一種平衡,他的理想可能根據現實的發展去不斷地生發,特別是面對自然,人對自然和人對社會的關聯當中,中國人講的和諧,特別是中庸思想,民族裡面的一些,經過長久的積累,它已經是一種智慧和它的優點了。對西方人來說,看似古老的東西,但實際上對西方是欠缺的,他們需要學習。而西方像他們在科學,在理性,特別是在科學發達當中,社會法律和它的規范性的建立,使得整個人類很有理性,很有秩序上建立它的經濟,建立它的社會,達到的那樣一種有序的、理性的穩定,這個對我們其實也是很直接的一個借鑒。

    說到高處,比如說在藝術,在精神方面,我覺得這兩個東西是,他們可能是重智,我們可能是重情,情商和智商的合力,當然各自都有情商、智商的平衡,當然在這兩種的融合和互動當中,如果能夠產生正面的啟發和吸收的話,我覺得對我們的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乃至於到了繪畫上,其實大家都知道,繪畫中國人講的悟性、靈性和一種意向,西方人講的一種真實、精神,還有一種理性的構架,其實到了最后他們在一起的時候,在現代主義的理念,其實有很多互相吸收的東西,面對我們今天一個畫家,從小學一開始認識知識以來,就對西方有大量的研讀和了解,到了學習藝術的時候,其實不管你什麼畫種,面對這個世界一體化的,特別是西方強勢文化的影響,你根本就無法躲避的。但是我們能夠看到,不能夠一味的去跟著它跑,應該是在自己的自主的文化前提之下,去盡可能洋為中用,古為今用這樣一個精神。所以這種融合可能帶來一種,在東方人的手裡面,它會帶來一個很新的一種創造方式。說得再簡單一點,就像我們現在的制度,其實是有點既不是東方過去的制度,也不是西方純粹的今天的制度,是我們自己有創建性的,有融合的這樣一種做出了成績的這樣一種有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這個就是融合的產物。所以文化的融合不單單是在文化本身,其實對人類整個的進步還是一個非常好的碰撞和發展。

(責編:萬鵬、謝磊)

相關專題
·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