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田居儉:談談《國史稿》序卷的立意和謀篇
序卷主編、研究員田居儉
2013年06月19日09:50   來源:當代中國史研究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二、關於謀篇

《序卷》是《國史稿》第一卷至第四卷(乃至今后續修的各卷)的序言,承載著敘述中華人民共和國由來的任務,必須獨立成卷,篇幅可長可短,不必與其他各卷整齊劃一。這種布局,既體現了《序卷》與正卷的聯系和區別,又彰顯了《國史稿》的特色和風格。

《序卷》除“引言”外,共設六章,目的是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昨天和前天”與“今天”的關系,為避免在內容和版本上與諸多名家撰寫的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代史重復,因此,《序卷》必須創新,力爭人無我有、人有我超。在謀篇上堅持古為今用、詳近略遠,優選和整合“昨天和前天”的典型史料,選擇不落陳套的布局,闡釋主題和主線。按照這一思路,《序卷》共分為六章、三個單元:第一單元即第一章,敘述鴉片戰爭前的中國古代史,敘述這100多萬年的古代史,隻用31頁,不足《序卷》篇幅的1/4。第二單元即第二章,敘述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的歷史,敘述這近80年的近代史,用了42頁,約佔《序卷》篇幅1/4強。第三單元即第三、四、五、六章,這四章敘述中國近代史的最后30年。因為這30年的歷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系更密切、更直接,需要用更多的筆墨書寫,所以這四章用了139頁,佔《序卷》篇幅的一半。

從《序卷》的結構看,這種布局是科學的、合理的,符合“詳近略遠”的編著原則。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前史”的敘述,能夠順理成章地導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歷史的必然。隻有這樣的謀篇,才能充分體現立意,按照《國史稿》設計的藍圖把《序卷》打造成合格的配套工程。其標志就是《序卷》的結束語:“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領導中國人民‘重建國家’,至此浴血奮戰了整整28年,也艱辛探索了整整28年,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即將變成美好的現實。這時的革命勝利形勢,借用19年前毛澤東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預示革命高潮就要到來的三個形象比喻則是:‘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1949年的金秋,中國人民正是以這樣激動的心情,來迎接新中國壯麗與輝煌的誕生的。”

以這個結束語為切入點解讀《序卷》的立意和謀篇,就能准確地把握住《序卷》的歷史脈絡和邏輯線索,就能准確地把握住《序卷》的主題和全貌。

結合多年從事歷史研究以及編寫《序卷》的經歷,主要有兩點體會:

第一,無論是做學問還是從事國史研究,眼界一定要開闊,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筆者大半生都在做學問,但至今仍深深感覺到知識儲備不足,因此仍然要堅持學習。筆者大半生做學問總結出的經驗可以歸納為兩句話、十個字,即:哲、史、文兼涉,學、思、寫並舉。希望大家要有成為專才、通才的目標和決心,並去努力實踐。

第二,要不斷提高寫作能力和水平。提高寫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需要用幾十年的時間甚至一生去奮斗。寫作有兩個過程:一種是由短往長寫,另一種是從長往短寫。這兩種“短”的難易程度是不同的,第一種 “短”相對容易,第二種“短”才是最難的,也是最能體現寫作能力和水平的。要達到“篇無剩句,句無剩字”的境界,唯有多讀、多寫、多改。

(責編:萬鵬、趙晶)

相關專題
· 《當代中國史研究》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