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成功源自堅持
一、關於《國史稿》第一卷的撰寫工作
《國史稿》第一卷所涉及的1949∼1956年這7年,是新中國艱難起步的初創時期,也是中國共產黨從民主革命時期的局部執政到成為全國執政黨治國理政的關鍵時期,所面臨的復雜局面和問題前所未有,是歷史敘述中比較難以駕馭的一段。鄧力群對第一卷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第一卷開個好頭,以后各卷可以順流而下,高屋建瓴。第一卷的寫作分為三個階段:1992∼2000年,鄧力群親自抓,工作方式是集中所內外專家進行大討論﹔2006∼2008年,以修改為主,實行主編負責制﹔2008∼2012年,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有序推進,工作方式仍然是主編負責制。
二、關於《國史稿》第一卷的撰寫特點
《國史稿》第一卷的撰寫具有如下五個方面的鮮明特點:
第一,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的統一。這種統一即國家為主體的客觀活動和我們的主觀認識歸納的統一,直接的體現就是篇章結構。最后定稿的第一卷大綱的邏輯關系,基本上是按照時間順序展開,同時又遵循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過來為經濟基礎創造發展的條件。
第二,“提煉一些歷史性的東西”。提煉和梳理歷史性的東西,更能體現歷史的整體面貌。第一卷的撰寫,突出了重大事件的來龍去脈、重大決策的過程﹔關注了決策的歷史根據,即一項決策是否適應了歷史的變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要求,以及決策以后付諸實踐,又使歷史和社會有了什麼進步?使國務活動和國家生活有了什麼變化?比如統購統銷政策的制定、《憲法》的特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建立的歷史條件等。
第三,心中有數。歷來書寫歷史,都會有明寫,有暗寫,有的甚至不寫。哪些寫,哪些不寫,為什麼不寫,不是隨意的,自有其根據或者章法可循。不寫不等於不知道、不了解、不懂得。有的時候,對不寫出來的東西更要把握其全過程,這樣才能做到“此時無聲勝有聲”。
第四,利用吸收新史料、新成果。盡量掌握第一手資料,包括及時補充吸收黨史、國史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經統計,第一卷中旁征博引的文獻檔案材料,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佔989%﹔20世紀80∼90年代的為3021%﹔20世紀90年代至2000年的為5494%﹔2000年以后的為659%。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文獻檔案材料佔一半以上,這符合我們國家檔案文獻出版和研究狀況的實際。
第五,充分合理地吸收30個部委的意見和建議。《國史稿》不是一般的學術著作,而是一部集體著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其中就包括30個部委的領導和專家的智慧。可以說,這部書反映了黨和國家對自身歷史的基本認識,同時也反映了黨史、國史學界的主流觀點,因此它才能成為權威性的、有公信力的當代中國史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