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群眾工作覆蓋面
實現中國夢需要群眾的共同參與,需要廣泛動員和引導群眾。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由於單位性質、種類的單一性,黨組織的建設是普遍化的,因此在形式上群眾工作至少可以普遍開展。現階段,由於社會生活的變遷,群眾工作出現了一些盲點和死角,甚至連“群眾”在哪裡都成為顯著問題。覆蓋面的擴大成為增強影響力、增加著力點、增強引領性的前提和基礎。
除了繼續認真做好工人、農民、大學生等社會成員的思想工作外,黨組織還要有敏銳的目光,善於在社會的復雜變化中盡快將如下幾類社會成員納入群眾工作對象的范圍,設置教育內容,選擇工作方法,多選工作載體,開辟教育渠道。一是社會流動人口。我國以農民工為典型代表的流動人口數量巨大,他們的思想狀態、行為取向究竟如何,他們的群眾工作如何開展,無論是其工作所在地的黨組織,還是其家庭所在地的黨組織,都尚未足夠重視。做好流動人口的群眾工作,應考慮如何將其工作所在地的黨組織與其戶籍所在地的黨組織的群眾工作結合起來,形成合力。二是社會閑散人員,包括失業待業人員、失學青少年、刑滿釋放人員等,其基本特征是沒有組織、沒有單位、沒有固定職業和工作場所。對於社會閑散人員,除了要加強對其進行教育引導外,關鍵是要將群眾工作與為其創造就業機會、將其納入體制內軌道、減少他們的社會排斥感結合起來。三是新階層人員,包括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這些人往往文化水平較高,思想較為多元。如何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是群眾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提高黨和政府的公信力
當黨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其活動就會遭遇障礙,政策執行就會陷入困境,會極大地削弱政權的權威性,領導的表態就會被民眾輕視或無視,干部的話語會被民眾戲謔甚至“惡搞”,我們可以從“俯臥撐”“躲貓貓”“七十碼”這樣的熱門詞匯窺見一斑。當政治信任出現危機時,黨政部門就可能有陷入“塔西佗陷阱”的尷尬,即一旦失去公信力,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
革新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有的領導干部在如何開展群眾工作問題上未能做到與時俱進,存在能力不足和方法欠缺的問題。習近平曾批評有些領導干部“不懂得如何積極主動地維護好群眾的合法權益……甚至不會說話,語言表達蒼白無力。有的同志自嘲: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很多場合,我們就是處於這樣一種失語的狀態,怎麼能使群眾信服呢”?
群眾工作方法革新要求我們具有大眾化的工作理念、工作內容、工作方法、工作語言。所謂大眾化的工作理念,即秉持平民立場,立足於人民群眾的具體問題,關注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注重人文關懷,滿懷熱忱地關心他們的生產生活,將群眾工作理念滲透到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和民生問題解決之中﹔所謂大眾化的工作內容,即群眾工作要結合民眾的日常生產生活進行,不宜就政治講政治、就理論講理論,更不宜論題龐大而空洞無物﹔所謂大眾化的工作方法,即要求群眾工作堅持事理結合、情理交融,實現從宣傳到傳播、從灌輸到滲透、從教育到服務的轉變,從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所謂大眾化的工作語言,要求群眾工作擴充思想儲備,增加新鮮詞匯,注重大眾表述,運用大眾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表達觀點,更多地採用與群眾平等對話、共同探討的風格,增強群眾工作話語的說服力和解釋力。
培育和引導社會組織
社會組織具有設置靈活、與群眾聯系密切、了解各社會階層和群體的實際情況等特征,在群眾利益表達和解決社會問題上具有獨特優勢。黨委和政府應加強對社會組織的培育和引導,尤其是對負責人的思想引導和行為規范。同時,應在制度上保障和規范社會組織的職責與權利,鼓勵社會組織尤其是弱勢群體和階層的社會組織的積極發育,使它們充分發揮表達、維護群體利益的功能,成為政府和民眾溝通的橋梁和載體,成為社會矛盾的減震器和減壓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