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空海一體戰”正在惡化亞太安全環境
8月2日,美國《外交雜志》刊文呼吁美國政府在軍事戰略的制定上要更加審慎,文章認為美國正在實施的“空海一體戰”戰略將會誘發東亞地區更激烈的軍備競賽,並出現不穩定的態勢。
不幸的是,上述警告正在變成現實。“空海一體戰”是美國現行軍事戰略和美軍轉型的目標,經過美國政府近幾年的強勢推進,它促進了美國軍事力量的建設與轉型,卻惡化了亞太地區本就不太穩定的安全環境。
遏華與霸權是“空海一體戰”的核心理念
“空海一體戰”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兩面效果,與其核心理念密切相關。和20世紀80年代針對蘇軍和華約軍隊的“空地一體戰”類似,“空海一體戰”也有著明確的作戰環境與作戰對象,即以西太平洋地區為主戰場,以解放軍為作戰對象。可以說,遏華與霸權是支撐“空海一體戰”理論的核心理念。
根據“空海一體戰”理論設想,美軍要在作戰力量上按照任務編組成網絡化、一體化的聯合部隊,在戰場空間上強調在天空、海洋、陸地、太空、網絡空間中實施跨域作戰,在作戰行動上要同步實施破壞對手C4ISR系統、摧毀對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平台和武器系統,從而確保美軍在全球的行動自由以及能夠有效制服強勁對手。
美國政府和軍方在公開場合一再強調,“空海一體戰”理論不針對任何特定地區和國家。這種表態有點“此地無銀三百兩”,“空海一體戰”理論的研究人員從一開始就將中國視為假想敵。《華盛頓郵報》曾援引奧巴馬政府一名官員的話說,“空海一體戰”的構想是“用新冷戰方式應對中國的重要裡程碑”。
在今年3月13日的《外交學者》雜志上,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客座高級研究員羅瑞·麥迪卡爾夫說得更為透徹,“為塑造中國這個假想敵,美國智庫和軍方絞盡腦汁為解放軍如何打敗美軍展開豐富的設想,然后又拼命想辦法防備這個‘想象中的敵人’”。在這種思維模式下,美軍為了遏制所謂的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設計和發展了“空海一體戰”理論。
“空海一體戰”理論中最核心的關鍵詞就是“反介入”和“區域拒止”。美軍創造了這兩個術語,“反介入”是指拖延美軍向某個戰區部署,或者迫使美軍在離沖突地點更遠的距離展開行動,“區域拒止”則是指將美軍的行動限制在某個區域。美軍認為,這兩種能力將極大威脅其向對手所在和所影響區域的力量投送能力。而美軍強調的全球范圍力量投送能力,就是一定要進入能夠威脅到他國的地區,這是典型的霸權思想,這種霸權包括政治霸權與軍事霸權。
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高級專員克雷柯夫對“政治霸權”有著透徹的闡釋。他指出,美國當前奉行的實質上是一種“單極”的、由華盛頓“領導”世界的對抗性外交政策,這導致美國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採取“硬遏制”的手段、脅迫性的外交,以及政治、心理和經濟戰,對中國進行全面控制、封鎖和壓制。
在軍事霸權上,二戰結束以來,美國一直保持著強大的軍事投送能力,使其能夠在關鍵時刻自由地向戰區部署需要的軍事力量。縱觀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美軍都在追求壓倒對手的絕對優勢。在西太平洋地區可能發生的沖突中,美軍也要如此,但卻感到力不從心。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在《西太平洋的海權》報告中指出,制海權是美國維護西太平洋地區利益的根本,但是中國大力發展的軍事信息技術、部署的先進導彈和潛艇等打擊力量,對美國的海上艦隊造成了巨大威脅,從而削弱了美國傳統海上力量的優勢。
爭議中前行的“空海一體戰”
作為一種全新的作戰思想,在美國政府和軍方的強力推動下,“空海一體戰”在短短數年內就從構想到形成系統的作戰理論,並逐漸融入美國國防政策和美軍作戰條令。
2009年7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蓋茨要求美海空軍研究新型聯合作戰理論,即“空海一體戰”理論。次年,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向國會高調推出了《空海一體戰:全新作戰思想的起點》研究報告,第一次完整展示了“空海一體戰”的作戰構想。2011年2月9日,美軍參聯會發布新版《國家軍事戰略》,宣布將推行“空海一體戰”、整合海空軍作戰能力,標志著美軍對“空海一體戰”理論的正式接納。去年1月,美國國防部發布《聯合作戰介入概念》,指導美軍聯合部隊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完成介入作戰,標志“空海一體戰”理論進入了美軍聯合作戰條令體系。
其實,“空海一體戰”理論產生以來,因其鮮明的軍事對抗色彩和軍種特色,在美國與盟國之間、美國政府與軍方之間,以及美軍各軍種之間,針對它的質疑和爭議從未停息過。
對於美國的盟國而言,“空海一體戰”理論將其置於“選邊站”的尷尬位置。因為在“空海一體戰”的作戰構想中,駐扎了美軍的亞太盟國基地不僅僅是支援和保障美軍作戰的重要依托,更是抗擊所謂“解放軍‘先發制人’首輪打擊”的前沿陣地。
因此,對這些盟國而言,接受“空海一體戰”理論和美軍在其境內的軍事存在,幾乎就等同於和中國為敵。2012年11月,美國《防務新聞》就曾報道稱,大多數亞太國家不願多談“空海一體戰”。即使是日本、澳大利亞、韓國等盟國,也並不積極在這一理論中找尋自己的位置。
在美國政府與軍方之間,對“空海一體戰”的看法也不完全一致。今年6月12日,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伊利亞德國際關系學院教授阿米泰·艾佐尼在題為《是誰授權備戰中國》的文章中表示,他在梳理“空海一體戰”理論形成的過程中發現,當奧巴馬在以參議員的身份競選總統時,五角大樓已經啟動了“空海一體戰”理論的研究。
美國在2011年11月宣布了“重返亞太”的戰略,表面上看美國政府內部對中國的立場已經統一,但事實上,國務院和白宮中仍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應對中國採取溝通與合作的態度,而不是選擇遏制政策。因此,“空海一體戰”理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美國軍方的對華理念,美國政府中有不少人至今對其提出的“威脅”持懷疑態度。
美軍內部對“空海一體戰”也有爭議,但那“都是錢惹的禍”。對美軍來講,“空海一體戰”把戰爭准備的重心,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曠日持久的反游擊戰和反叛亂作戰調整到了亞太地區的常規戰爭上來,作戰環境由陸戰場轉到了空、海戰場,作戰樣式也由取得強大海空支援的陸戰轉為進行徹底的空海聯合作戰。因此,“空海一體戰”理論體現的是海、空軍的絕對地位,在最初的版本中並沒有陸軍多少事兒。這樣,美國陸軍在未來經費預算的分配上就處於劣勢,面臨裁減的不利局面。
這引起了陸軍將領的極大不滿。2012年3月,時任太平洋總部陸軍司令的弗朗西斯·維辛斯基中將公開對在“空海一體戰”中扮演“被支配者”的角色表達不滿,聲稱“哪怕海洋的重要性佔99%,而陸地隻佔1%,我們仍然不可或缺。”他認為,“空海一體戰”是不折不扣的“軍界歧視”和“搶預算”陰謀。
與此同時,空軍、海軍也在為由誰掌控“空海一體戰”的指揮權而爭執不下。最終,為了平息軍種紛爭,陸軍也被拉進“空海一體戰”中。美軍除了在“空海一體戰”辦公室中吸納陸軍人員之外,還加強了太平洋地區的陸軍兵力,並賦予相應的反介入作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