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 理論 >>
第一節  “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源
主編 鄒東濤
2013年08月13日14:3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字號 】 打印 社區 手機點評  糾錯 E-mail推薦: 分享到QQ空間 分享


世界銀行《東亞經濟發展報告(2006)》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描述主要是指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增長停滯,人均GNI長期低於或徘徊在10000美元左右,字面上理解“中等收入陷阱”至少包含兩方面即經濟增長停滯和人均GNI低於10000美元。為深入認識“中等收入陷阱”的實質,將通過對跨越國家和掉入國家的國際比較來說明這一現象。

一、“中等收入陷阱”是效率陷阱

國內很多學者在研究“中等收入陷阱”時,通常用兩類國家來進行比較:一類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家,如日本、新加坡、韓國。1973年日本人均GNI為3580美元,僅用8年時間人均GNI突破10000美元躋入高收入國家之列,成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家。新加坡、韓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時間分別為12年(1977~1989)、8年(1987~1995)。另一類是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分別在1986年、1994年、1991年人均GNI達到3000美元后,至今20年左右人均GNI沒有突破10000美元,成為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

日本於1973年人均GNI超過3000美元,為3580美元,1980年人均GNI達到10860美元,超過10000美元而成為高收入國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時間為8年﹔與此同時巴西於1994人均GNI達到3050美元,2011年人均GNI達到10720美元,第一次超過10000美元,歷時17年,是研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案例。

對巴西和日本1970~2011年間GDP增長率進行比較,除1987~1992年巴西GDP增長率明顯低於日本外,其余年份均高於日本GDP增長率。與世界銀行對“中等收入陷阱”的定義相反,1970~2011年巴西的經濟並非停滯,而是穩步增長,甚至在1971~1973年高速增長,增長率分別為11.29%、12.05%、13.98%。

但兩國的人均GNI在1970~2011年間差異卻越來越大,1970年時巴西人均GNI為440美元,日本為1810美元,二者相差1370美元。到2011年巴西人均GNI10720美元,日本為45180美元,二者差距為34460美元,差距擴大24倍。

因而“中等收入陷阱”的真實含義是一個國家(經濟體)人均GNI超過3000美元快速增長階段之后,開始緩慢增長,以至於長期低於10000美元。高速增長率的背后隱藏著人均GNI的巨大鴻溝,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一現象呢?

李紅艷等(2012)根據2010年世界銀行發展數據庫統計的215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均GNI數據,對23個掉入國家和32個跨越國家農業生產工人生產效率進行比較,發現32個跨越國家農業生產工人的生產效率分別是23個掉入國家農業工人生產效率在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和10000美元時的3.5倍和1.8倍,得出結論中等收入陷阱實質就是效率陷阱。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焦點新聞
48小時排行榜 48小時評論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