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協網 劉艷丹
80后的和平比約定時間提前了半小時到達採訪地點。
一件黑色高領毛衣,一束修飾過的馬尾,一抹淡淡的口紅,利落中透著女性特有的精致,她神採奕奕地跟每個人打招呼,只是兩個黑眼圈從眼鏡片底下微透出來,薄粉也遮不住。“沒辦法,昨晚又兩點才睡。”她笑著說。
第一次見到和平,是在2013年初本網舉辦的一個傳媒沙龍上,她作為行業報記者代表暢談“新春走基層”的體會,她感同身受地講述了連續四年在火車上過除夕的鐵路職工的故事,言辭懇切,像個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
事實上,早在2009年她的作品就獲得了中國新聞獎,而今年,已是她成為記者的第七個年頭。
用她自己的話說“入行14年,一半時間在學校學理論,一半在實踐裡摸索,一直是在路上。”
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這條長路並沒有一個確切的開端,卻有幾張至今清晰的面孔。
1996年,還是個高一學生的和平,在電視裡看到了《東方時空》,那時的《東方時空》被稱為新聞人的聖地,一群理想主義者合力開創了中國電視節目的新氣象。像很多受到激勵和鼓舞的年輕人一樣,從那時候起,和平對新聞產生了一種日漸清晰的向往。她在自己書桌旁的牆上貼了張紙條,上面寫下“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以下簡稱“北廣”)。
當年,在和平所在的河北省,北廣每兩年才招生一次,一次招一人。如果沒有埋下學新聞的種子,這個差10分沒考上重點中學、成績排在班上中下游的女生,人生之路很可能是另一番景象。但是夢想一旦被點燃就心無旁騖,和平的性格中始終有這樣執著堅定的一面。老師曾勸她考個穩當點兒的學校,她堅定地說:“我想盡力試一試,如果考不上也不后悔。”
艱辛必有成就,奮斗必有報償。1999年,和平如願考進北廣新聞專業。
研究生畢業后,和平又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千人選拔中脫穎而出,考取了現在的單位——人民鐵道報。“那是我覺得最幸福的時刻之一。就學夢、就業夢,靠自己的奮斗,讓理想照進了現實”。
享受追夢的過程,也接受辛勞代價
因為行業的緣故,和平總是坐火車去遠方採訪。七年當中,她沿著鐵道,到過哈薩克斯坦親歷國際集裝箱班列的換軌全過程,也在全國最南端的火車站採訪過以幫人圓回家夢為樂的24歲男售票員,京津城際鐵路、京廣高鐵的首發列車上也都留下了她的身影和記錄……
這些經歷應証了入行前她對記者職業的想象:“可以走遍神州,領略大好河山,結識各地朋友,記錄見聞感受”。
但這種想象,隻對了一半。
曾經的她認為記者是無限風光的“無冕之王”,入行之后才發現無限風光“在險峰”。被同事稱為“小快手”的她,曾有4小時寫完三篇稿件其中兩篇獲得優秀稿件的記錄。但她說為了做好報道,有時採訪得“像打了雞血一樣”,寫作時廢寢忘食有時甚至忘記上廁所,獨處時也要思索新的報道題材,現在的她覺得自己更像是“拼命之王”。
在她看來,這還不是做記者最辛苦的地方。
鐵路行業的服務性決定了別人最放鬆的假期是鐵路系統最忙的時候。作為鐵路記者的和平常常要去一線報道,對她來說,像普通人一樣享受假日,甚至為假日做計劃也成為一件奢侈的事。“去年除夕我在火車上採訪,孩子穿著舊衣服過了年……”提到三歲的女兒,採訪中語速一直非常流暢的和平哽咽了,她咬緊牙,沒有讓眼圈裡的淚落下來。“……但記者行業就是這樣”。她享受價值實現的過程,也接受了為它付出的代價。
因記錄和見証而點燃的夢想
和平不願意當個讓讀者和自己都覺得索然無味“鐵路信息員”,而是立志要成為“鐵路翻譯家”。如何讓“鐵味兒”濃重的新聞充滿“和式小清新”,讓讀者信任並愛讀,具體而微的努力,和平進行了很多年,也卓有成效。現在即使不看署名,同事們也能一眼把她寫的文章認出來。
她說“做記者,要對得起讀者,對得起自己的名字,對得起筆下每一個字”。她是她自己作品的第一道標尺。
她喜歡保存重大報道中寫有她名字的記者証件。因為這不僅是一份份美好記憶,也是一路經歷積澱的見証。
七年前一起進入報社那批人當中,有人考了公務員,有人開了公司,如今隻剩下三女一男。和平和其中一名女同事組了個組合叫“大小二美”,在微信上放著她倆美美的合照。她把她的堅持歸因於少年時的夢想,以及追夢路上收獲的被她稱之為“精神榮耀”的正能量——一批對得起自己的作品,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以及一個因記錄和見証而不斷被點燃的夢想。
“記者要做的就是去傳播這種正能量,”她說,“腳總比路長”。
相關專題 |
· 中國夢·我的夢——全國百家網站尋找追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