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從單向流動到雙向互動——談如何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2014年01月15日15:0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從單向流動到雙向互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新目標新要求,為深化和拓展軍民融合指明了方向。軍民深度融合,是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的必由之路。

  一對“命運共同體”

  戰斗力生成模式是軍隊作戰能力產生和提高的根本方法與途徑,是戰斗力諸要素有機結合、相互作用的基本范式。在信息化條件下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本質上是把適應打贏機械化戰爭的戰斗力轉變為適應打贏信息化戰爭。在當今時代,通過推進軍民一體化或軍民深度融合實現這一歷史性轉變是一個世界趨勢。

  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具有更加鮮明的高消耗性、高技術性、高依賴性特征,工業時代以及與其相適應的機械化戰爭條件下軍民分割、自成體系的建設模式越來越不適應信息化戰爭的基本要求,必須根本改革。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人類經歷了以信息化、智能化為特征的第四次技術革命,民用技術和軍事技術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這次革命標志著軍民通用技術時代的到來。美國國防部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變化,2002年就提出要充分利用商業革命促進軍事革命的深入發展。日本三菱電機的一位高管坦言,現在根本就沒有什麼“民用技術”或者“軍用技術”,所有的高新技術都是“兩用技術”。據估計,美、英、法、德、日等世界發達國家發展信息化武器裝備所需要的高新技術80%∼90%來自地方企業,隻有10%∼20%來自軍方的科研院所。因此,通用技術時代到來的本質意義,就是軍與民兩大領域真正成為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一對“命運共同體”。

  市場經濟的愈加成熟和發達,使軍隊保障更加依靠民用力量來實現和完成。在這一動機驅動下,最經濟、最合理的選擇,就是能利用民用資源的就不自己鋪攤子,能納入國家經濟科技發展體系的就不另起爐灶,能依托社會保障資源辦的事都要實行社會化保障,從而實現生產力和戰斗力的同步提升和發展。在武器裝備生產方面,日本航空自衛隊的飛機、坦克平時保有量很少,但在戰時其擴產能力極強,可數倍乃至十數倍於平時﹔在軍隊人才培養方面,北約各國近90%的軍事技術人才、軍事醫療人才畢業於地方高校﹔在軍隊保障方面,軍事外包普遍成為發達國家軍隊保障的主要方式。美軍在海灣戰爭之前200多年的10次大規模軍事行動中,承包商人員隻有作戰人員1/6∼1/3,而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中,承包商人員比重迅速增長,其總人數已遠遠超過作戰人員。可見,當今世界軍民融合呈現出全方位、全要素發展趨勢,軍隊戰斗力和保障力大幅提高,戰斗力生成模式也隨之發生根本轉變。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