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把權力關進籠子並非目的,目的在於讓權力造福於全體人民。推論起來,全體人民共同的核心利益,正在於每個人被“強制、無償、固定”交出的財政蛋糕及其分配。在制度不良時,分錢游戲將使社會無可救藥地深陷“零和游戲”而難自拔﹔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特別是現代預算制度和政府間財政制度,正是走出囚徒困境、將零和游戲轉換為正和游戲的根本保障。
就預算制度改革而言,《決定》規定的一系列改革舉措直擊要害。主要包括:(一)取消預算挂鉤——預算中安排的重點支出原則上不與GDP和財政收支增幅挂鉤﹔(二)審核預算的重點由平衡狀態、赤字規模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三)建立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總體上看,這些改革旨在將預算打造為政府施政之利器,以確保國家戰略和政府政策的優先性和重點,而不是以時下盛行的基數法、預算挂鉤、權力尋租,來決定財政蛋糕的分配。
政府間財政制度改革更加重要。這項制度安排主要涉及三個分支:支出責任劃分、收入劃分和轉移支付。《決定》將改革重點鎖定為轉移支付,焦點為專款。現行體制下,規模過大、類別過多、項目過細、管制過死、配套過繁的專款,包括上級部門經常隨意出台的各種無補償的增支政策,已經成為對基層和社區事務實施過度干預的標志,嚴重壓抑了基層政府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地方公共事務的基本條件。沒有這方面的突破,建設服務型政府便沒有可能。在中國,基層政府(縣和鄉鎮)為70%以上的人口提供了70%以上的公共服務。但是,現行的“王爺主導”的管制型和壓迫型財政體制,導致基層和社區的獨特優勢與巨大潛力無法發揮出來,對國家、社會和人民造成的顯性與隱性成本十分高昂且越來越大。有鑒於此,《決定》規定“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這是《決定》制定的全面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議程中,最為精彩的部分,令人擊掌叫絕、蕩氣回腸﹔其現實意義與影響之深遠,當不亞於轉變政府職能、清除過度行政審批與許可之作為。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在經濟維度上,國家治理的焦點在於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決定》高度概括為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循此線索,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的路徑和要點大致有二。首先,稅收改革應採納中性原則——避免對市場機能和私人決策的不當干預,隻有在具有顯著的和重大的市場失靈的情形下例外。《決定》關於增值稅、消費稅、個人所得稅、穩定稅負等相關論述,都體現了這一導向。
其次,財稅改革應致力於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民間部門)的邊界,避免政府活動的“越位”和“缺位”,並創造競爭性的財政環境。《決定》關於政府採購、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合同管理等方面的論述,關於“清理、整合、規范專項轉移支付項目,逐步取消競爭性領域專項和地方資金配套”的論述,都體現合理劃清邊界的改革思維。
財稅為治國經邦的大學問。唐朝中期的偉大理財家和政治家楊炎曾指出,財稅為“邦國之大本、生民之喉命。天下理亂輕重,皆由焉”。財稅不僅事關重大,亦系於博大精深之思想觀念,更觸及利益固化之藩籬。要想取得決定性成果,不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決無可能。《決定》只是剛剛拉開財稅改革大幕,全面深化依然任重道遠。
(作者為中央財經大字財經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