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毓海
你試試畫一棵一般的樹吧,你就永遠畫不成它。不管你怎麼看,你都必定看到:它要麼是棵小樹,要麼是棵大樹﹔要麼枝葉稀疏,要麼枝繁葉茂﹔要麼是淺綠色,要麼是深綠色。如果你隻根據從所有樹上看到的共同的東西來畫,那麼這棵樹就不像一棵樹了。純粹抽象的存在都是以這種方式被人認識的,或者隻有通過語言才被人理解。僅僅用三角形的定義就可以給你一個關於三角形的真實概念:當你在叛離中想象一個三角形時,它就是這樣一個三角形,而不是另一個三角形,而且你不能不賦予它三條實實在在的線,或一個著了顏色的面。因此,我們必須用語句,也就是說必須用語言來形成一般概念。因為想象活動一旦停止,思維活動就隻有靠語言幫助進行了。因此,如果說語言創始者隻能給他已經擁有的概念命名,那麼最早的名詞就隻能是專有名詞。……例如,他們怎麼能夠想出或理解物質、精神、實體、樣態、象征、運動這些詞?這些詞我們的哲學家雖然已經用了很久,可他們至今理解起來都還很困難哩。況且這些詞所表達的概念純屬形而上學的,在自然界找不到任何對應的模型。
馬克思對於德國哲學以及經濟學之形而上學的批判,完全可以看做對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的精練概括與發展。在馬克思看來,資產階級經濟學隻不過是建立在一些抽象的概念的基礎上,這些抽象的概念與現實是全然對立的,也是在現實的生產、交換和金融活動中找不到原型的。經濟學家們離開現實的經濟活動越遠,反而越以為自己把握住了經濟活動的本質,這樣的“經濟學”之所以是神秘莫測的,無非是因為經濟學家們自己也對這些抽象的概念說不清楚、不甚明了,結果,圍繞著這些抽象范疇的爭論就永遠也不會停止:
在最后的抽象(因為是抽象,而不是分析)中,一切事物都成為邏輯范疇,這用得著奇怪嗎?如果我們逐步抽掉構成某座房屋個性的一切,抽掉構成這座房屋的材料和這座房屋特有的形式,結果隻剩下一個物體﹔如果把這一物體的界限也抽去,結果就隻有空間了﹔如果再把這個空間的向度抽去,最后我們就隻有純粹的量這個邏輯范疇了,這用得著奇怪嗎?如果我們繼續用這種方法抽去每一個主體的一切有生命的或無生命的所謂偶性,人或物,我們就有理由說,在最后的抽象中,作為實體的將只是一些邏輯范疇。所以形而上學者也就有理由說,世界上的事物是邏輯范疇這塊底布上繡成的花卉﹔他們在進行這些抽象時,自以為在進行分析,他們越來越遠離物體,而自以為越來越接近,以至於深入物體。
在馬克思生活的時代,人們普遍認為宗教正在消亡之中,一切偶像都已經破滅了﹔但是,馬克思卻認為:事實上絕非如此。在一切宗教破滅之后產生的宗教是形而上學,在一切偶像崇拜消亡之后產生的偶像是資本。
資本主義經濟學,在馬克思看來,是極其簡單幼稚的東西,它的全部基礎就建立在資本永恆積累這個神話的基礎上,圍繞著這個簡單的神話,派生出了一系列抽象的范疇。資本主義經濟學之所以看起來高深莫測,無非是以這些高深莫測的范疇來掩蓋一個極其簡單的事實:如果不剝奪勞動,如果不剝奪自然,如果不剝奪世界特別是“落后地區”,資本積累的神話一天也不能繼續。
像黑格爾寫作《精神現象學》那樣,馬克思也是從研究資本主義精神和作為“精神現象”的資本主義起步的。例如,從研究猶太人的精神現象學——猶太教入手,馬克思深刻地指出,猶太教的基本特征是“反視覺”的,這是指猶太教是“反偶像崇拜”的(早期的佛教也是如此)。但是,“反視覺”和“反偶像崇拜”並不意味著反對“迷信”﹔恰恰相反,它們意味著最為深重的迷信——因為猶太教的實質,就在於相信一個“無形的神”的存在,即上帝不存在於“視覺”中,而隻存在於“思想”之中,存在於“觀念”之中。
馬克思因此認為,猶太教是最為根深蒂固的迷信,猶太教是“迷信”深入靈魂最深處的表現。
馬克思說,此前的革命所針對的,都是有形的偶像,即奴隸主、封建主、國王、教宗,但是,它所造成的卻是對“無形偶像”的崇拜,這就是對於觀念——“資本”這最為抽象的偶像的崇拜。
弗洛伊德(他也是猶太人)從“視覺興奮”這個角度闡釋了馬克思的見解,他指出,視覺快感是一種強烈的本能,它使人陶醉於表象,從世界和事物的聲色光鮮中獲得快樂。從這個意義上說,放棄“有形的事物”而去追求“無形的事物”,這對人類來說是一件艱難的事情,因為這是人類對於自己“本能”的一種摒棄。但是,也正是通過這種摒棄,人類方才由“偶像崇拜”走向了“觀念崇拜”,由崇拜有形的偶像走向了崇拜自己頭腦中的觀念。參見\[美\]馬克·埃德蒙森:《弗洛伊德最后的歲月:他晚年的思緒》,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在歐洲歷史上,這個由“偶像崇拜”走向“觀念崇拜”的歷程,首先表現為從天主教到基督新教—猶太教的“宗教改革”運動,其次表現為從有形的封建財產向抽象的“資本”的發展。
在《論猶太人問題》的結尾,馬克思這樣說:“猶太人的社會解放就是社會從猶太中獲得解放”,而這就意味著:現代社會的解放,是指社會從觀念崇拜中、從資本崇拜中解放出來,從而去誠實面對真實的世界,去勇敢面對那個《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恆久的不安定和變動”的資本主義世界。
正像培根和盧梭所倡導的那樣,現代經濟學的使命,就是將迷信交給形而上學,而將經濟學交給科學。它要求把經濟學建立在真實的現實世界的生產與交換活動的基礎上,而不是對虛擬的資本的迷信上。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任務。
相關專題 |
· 理論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