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毓海
歐文認為,現代工業文明是個科學而完美的體系,這個體系的科學性,就建立在生產與消費之間的良性關系的基礎上,它取決於工人兼具“生產者”和“消費者”這二重角色。工人消費得越多,就越會不斷推動生產的擴大,促進企業家利潤的擴大——從而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而這個完美的體系就會很好地“永恆輪回”下去,勞資雙方就互利雙贏,社會便會最終走向高度和諧。這個體系之所以看起來不完美,就是由於貪婪的經營者故意壓低勞動者工資,導致他們買不起商品,生產者消費不起自己的勞動產品,結果造成利潤下降、生產停滯。
經濟危機,就是由貪婪者惡意破壞生產—消費之間美妙的循環造成的,而解決辦法,就是牢記生產者同時也是消費者這個二重性,具體說就是以提高勞動者工資的方式來支持生產的擴大,來重建合作的經濟,並以勞資利益的一致性來重建社會和諧。
歐文的競爭者迫使工人每天勞動13—14小時,而在新拉納克工人隻勞動10小時半。當棉紡織業危機使工廠不得不停工四個月的時候,歇工的工人還繼續領取全部工資。雖然如此,這個企業的價值還是增加了一倍多,而且直到最后一直給企業主們帶來豐厚的利潤。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53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十月革命之后,列寧曾經在俄國努力推行泰勒制的管理方式,其核心就是制定科學的管理標准,培養和造就有技術與管理經驗的工人,同時實行刺激性的獎勵措施,以擴大工人消費的方式來刺激生產發展。
而了解美國制造業發展歷史的人也一定會知道:正是福特主義把美國經濟打造成一個強有力的創造財富的引擎。正像羅伯特·歐文一樣,亨利·福特主動為他自己工廠的工人提高工資,為的就是使他們買得起自己生產的小汽車。在20世紀80年代新自由主義推行之前,在這種荒謬學說把世界經濟推向因為低工資而造成的生產過剩之前,福特主義在美國和德國運行得相當成功。而今天的世界經濟危機的根源則在於:經濟發展的動力只是通過把美國的過度消費“債權化”而得到“想象性的彌補”,其結果卻是造成了商品和流動性的雙過剩。
當前,啟動內需的關鍵就在於提高勞動者的工資。但很多人卻以為一旦勞動者工資提高,外資就不來了,而沒有外資中國就不能發展了,這是錯誤的。陳雲同志曾提醒我們說:“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外國資本家也是資本家。他們做買賣所得的利潤,絕對不會低於國際市場的平均利潤率……世界上沒有一個願做低於平均利潤率買賣的資本家。如果低於平均利潤率,他為什麼不把錢存在銀行穩拿利息?為什麼要搞冒險的投資呢?”“我所以一再說對外國資本家在歡迎之中要警惕,這是因為我們有些干部對這件事還很天真。”陳雲:《經濟形勢與經驗教訓》(1980年12月16日),見《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157、158頁,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關於這一問題,我們還可以看看一戰后的德國。那個時候德國非常困難,欠了一屁股賠款,外國都不願意借錢給它,於是,德國20世紀30年代初利用李斯特的經濟學說(李斯特是德國國民經濟學的創始人,他也是馬克思之前的《萊茵報》的主編),基本不依靠外資,經濟發展完全立足於德國生產、德國消費,政府推動充分就業和勞動者收入增加。起初,企業生產的產品賣不出去,政府就利用國家信貸擔保其不破產,並且補貼勞動者創業。結果,德國迅速地度過了這個困難時期,三年后,工人收入、國家稅收都上去了,德國幾年之內就發展起來,成為歐洲第一強國。今天,德國依然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制造業國家,同時也是擁有最先進制造技術的國家,這就是由於它堅持了以不斷提高勞動者工資的方式促進消費、促進勞動者素質提升的發展道路。
今天的中國生產著世界上幾乎一半的商品,中國的市場比整個歐洲還要大,中國為什麼要把辛辛苦苦生產的產品送到美國去換不斷貶值的“綠紙”呢?難道在某些人看來,我們與美國的利益是一致的,與自己勞動者的利益反而是不一致的嗎?
現在,也有一位極其成功的企業家——洛克菲勒公司前投資顧問、一個歐文式的管理者,他這樣告訴我們說:“中國經濟浪費人才,因為它太便宜了。甚至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過度廉價的勞動力都是經濟狀況不良的表現。在一個社會主義經濟中,這是不可原諒的。這樣做將把中國鎖定在落后國家行列。”廖子光:《恢復中國歷史性大國地位的戰略》,載《國外理論動態》,2011(12)。
歐文的經濟學是從現實的經營管理中總結出來的,而不是從學術討論會的空談中得來的。歐文出名后,經常受邀參加一些精英的聚會,但是,他極其失望地發現:他見到的經濟學家無非是些毫無實際操作經驗的空談家,他們談起教條來固然頭頭是道,但卻根本不了解實際經濟狀況。
例如,他受邀參加一次國會的座談會,商討拿破侖戰爭后應對經濟蕭條的對策,出席該會議的都是他心目中赫赫有名的顯要,號稱一流的經濟學家、政壇要員、企業家和慈善家,主持這次會議的還是坎特伯雷的大主教,但是,歐文最終卻悲哀地發現,與會者中,實際上隻有他這個“沒讀過什麼書”的人,能夠真正了解如下簡單的事實:當時的失業大潮是由於戰后大批軍人解甲歸田造成的,而戰爭造成的市場需求突然萎縮、產業發展資金匱乏,更使得情況雪上加霜。他更進一步指出,數以百萬計的工人丟掉工作是由於引進機器所致。此言一出,全場嘩然,“精英”們認為他已經瘋了。
這次經歷使歐文明白,要想讓人們特別是“精英階層”了解真正的經濟學,恐怕需要很長的時間。
歐文進一步問了這樣的問題:創造了巨大財富的工業生產力,究竟怎樣才能是可持續的呢?
這2 500人中從事勞動的那一部分人給社會生產的實際財富,在不到半個世紀前還需要60萬人才能生產出來。我問自己:這2 500人所消費的財富和以前60萬人本來應當消費的財富之間的差額到哪裡去了呢?轉引自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53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這個時候,他方才把明白的答案說出來了:這部分差額是落到投資家手裡了。歐文說,新的生產力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但卻使得少數人發財,大多數人被奴役,因此,除非讓勞動者得到更多好處,給工人更多的錢,讓他們去拉動消費,否則生產力的發展就不會持續。
恩格斯說:“歐文的共產主義就是通過這種純粹商業的方式,作為所謂商業計算的果實產生出來的。它始終都保持著這種面向實際的性質。”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53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實際上,歐文的論斷也是恩格斯對經濟危機的診斷:經濟危機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從而導致產品過剩。克服危機的一個辦法,就是通過開工建設一些公共項目,以吸納過剩資本,刺激就業:
在1823年,歐文提出了通過共產主義移民區消除愛爾蘭貧困的辦法,並附上了關於籌建費用、年度開支和預計收入的詳細計算。而在他的關於未來的最終計劃中,對各種技術上的細節,包括平面圖、正面圖和鳥瞰圖在內,都作了非常內行的規劃,以致他的社會改革的方法一旦被採納,則各種細節的安排甚至從專家的眼光看來也很少有什麼可以挑剔的。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53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由從感情、熱情、善心出發,到從科學和理智出發,恩格斯說:這也正是歐文由一個“好心人”轉向共產主義者的轉折點——以前他只是慈善家,現在他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之一”。
盡管歐文的企業越辦越好,但是,最終卻沒有人願意與他合伙了,因為所有合伙人都感到錢分得少了。實際上,他們與歐文合伙從來沒有一次是虧錢的,在英國式的合伙制度下,“合伙人”是作為投資人或投資者的代理人而存在的,他完全脫離生產、經營和管理,所關心的只是利潤回報的多少。與企業家不同,“合伙人”具有純粹的資本家性質。而在當時的歐洲,能夠保証每次投資都賺錢,這完全是個奇跡,但是,那些合伙人太貪心了,他們總是認為錢賺得還不夠多,因為他們不懂得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投資、生產與消費必須聯系在一起,一切不能通過消費回籠的投資,統統都是壞賬。
最終,不僅僅是在英國,而且歐文竟然在整個歐洲都找不到合伙人了,歐文把全歐洲的資本家都得罪了,而諷刺的是:這恰恰是由於他杰出的經營成就。
馬克思后來解釋了歐文失敗的原因:在資本主義體系裡,產業資本總是要受到金融資本的支配和制約,而投資者的理想並不是生產,而是獲利。在這個意義上,歐文不是資本家,他的產業理想是與資本家的理想截然對立的。
那麼,政治家們又怎樣呢?
歐文一向認為,改善民生、擴大就業,解決基層老百姓的生計問題,這必定是精英和統治者們所關心的,按照常識,隻有撫平底層的騷動不安,社會才能穩定,隻有社會穩定,精英和統治者們才能高枕無憂,而直到有一天,他發現他自己完全錯了。
相關專題 |
· 理論書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