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下篇 創造新世界   第一章 馬克思與恩格斯

2.企業主與資本家

韓毓海

2014年05月09日14:42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資本論》所揭示的不僅僅是資本主義制度的荒謬性,而且是整個西方形而上學的荒謬性,而所謂“世界是平的”這類謬論,不過就是這個形而上學最粗俗的表述,因為它把投資行為理解為一種基於數學的客觀法則的“圓周運動”,它以觀念的虛擬“平滑”來掩蓋現實世界的矛盾和斗爭,從而掩蓋了社會再生產領域與生產領域中不可調和的矛盾。而一旦這種數學法則支配下的投資行為落空,資本家階級就隻能以股票支持資本家的觀念,以國家財政支持股市,以槍杆子支持資產階級國家。

資本主義體制是“沒有任何現實基礎的”、無信用的信用機制,這種體制無非是形而上學的最高體現——馬克思對於資本主義的這種理解和認識,是至今無人能夠超越的,這當然也包括恩格斯在內。

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馬克思指出,這就是指資本與勞動的對立,而恩格斯卻認為,這乃是“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與生產的“社會化”之間的對立,具體說,這就是“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在恩格斯看來,資本家的荒唐僅僅在於他刻意扭曲了消費市場,即他總是以為自己的員工僅僅是勞動者,是“剩余價值”的來源,因此,他就盡可能地壓低工人工資,無情剝奪工人的剩余價值﹔但是資本家卻忘記了,這些勞動者同時又是消費者,當資本家拼命壓低工資的時候,就等於在市場上驅逐消費者,直到市場上沒有了消費者。

資本家階級如此依賴市場,但它自己卻恰恰是支反市場、反消費的力量,恩格斯認為,這就是現代社會一切矛盾中的基本矛盾,而所謂經濟危機,無非就是市場上缺乏有能力的購買者,卻充斥著大量失業者:

而歸根到底就意味著造成一批超過資本雇工

的平均需要的、可供支配的雇佣勞動者,一支真正的產業后備軍(我早在1845年就這樣稱呼他們),這支后備軍在工業開足馬力工作的時期可供隨意支配,而由於隨后必然到來的崩潰又被拋到街頭,這支后備軍任何時候都是工人階級在自己同資本進行生存斗爭中的絆腳石,是把工資抑制在合乎資本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調節器。……一部分人的過度勞動成了另一部分人失業的前提,而在全世界追逐新消費者的大工業,卻在國內把群眾的消費限制到忍飢挨餓這樣一個最低水平,從而破壞了自己的國內市場。……而期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有另一種產品分配,那就等於要求電池的電極和電池相聯時不使水分解,不在陽極放出氧和在陰極放出氫。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554~55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現在在我們面前表現為不顧任何反作用力而在質量上和數量上進行擴張的需要。這種反作用力是由大工業產品的消費、銷路、市場形成的。但是,市場向廣度和深度擴張的能力首先是受完全不同的、力量弱得多的規律支配的。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沖突成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為它在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毀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所以它就成為周期性的了。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55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但是,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經濟的基本矛盾,並非生產與消費之間的矛盾,而是“資本”與“生產”之間的矛盾,它並非恩格斯所謂“市場的擴張趕不上生產的擴張”,而是“生產總是趕不上資本擴張的速度”。

《資本論》第三卷由《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的上、下兩部分構成。馬克思在這裡開天辟地地區分了“虛擬資本”、“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區分了“原始積累”、“剩余價值積累”和“剝奪性積累”,這就是《資本論》第三卷的核心。可以斷言:如果抓不住虛擬資本、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這三個基本范疇之間的關系,如果不區分上述三種資本積累方式之不同,就根本讀不懂《資本論》,當然也就不會真正了解資本積累的總過程。

從最粗的線條來看,資本首先分為虛擬資本和現實資本這兩部分,虛擬資本的基礎是信用,它由股票、債權等構成,這是一種“買空賣空”的行為,而現實資本的基礎是土地資本、商業資本(“商品經營資本”)和產業資本(“商品生產資本”),產業資本則由勞動力和商品構成。但總起來說,信用擴張是資本擴張的根本手段,正是借助於信用的擴張,資本擴張採用了虛擬的形式,因此,它擴張的速度總是要大大地超過生產和交換擴張的速度,超過現實資本的增長速度。

馬克思說:在資本主義生產的高漲期和景氣階段,由於資本流通速度加快,資本投資主要依靠信用擴張,而不是主要依靠貨幣發行,即產業資本家和商人從銀行獲得的,並不是一定數量的貨幣,而是信用擔保,在生產和流通環節起中介作用的,主要也不是貨幣,而是匯票、支票、債券等信用憑証。隻有當危機和不景氣產生的時候,人們才紛紛拋棄股票、債券等,急於將其“變現”,也就是說,隻有在經濟危機的時候,人們才追求貨幣,於是他們拋棄虛擬資本,而緊緊抓住貨幣資本,但是,這就必然會造成銀行的流動性短缺,甚至導致銀行的倒台與破產,而這就是“經濟危機”引發“金融危機”的原因。

在這樣的繁榮時期,回流是容易而流暢的。零售商人會准確無誤地付款給批發商人,批發商人會准確無誤地付款給工廠主,工廠主會准確無誤地付款給原料進口商人,等等。回流迅速而可靠這種假象,在回流實際上已經消失之后,總是會由於已經發生作用的信用,而在較長時間內保持下去,因為信用的回流會代替實際的回流。但隻要銀行的客戶付給銀行的匯票多於貨幣,銀行就會開始感到危險。馬克思:《資本論》,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507~50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使停滯時期同繁榮時期區別開來的,並不是……對貸款的強烈需求,而是在繁榮時期,這種需求容易得到滿足,在停滯發生之后,這種需求難以得到滿足。正是信用制度在繁榮時期的驚人發展,從而,正是對借貸資本的需求在繁榮時期的巨大增加,以及這種需求在繁榮時期容易得到滿足,造成了停滯時期的信用緊迫。馬克思:《資本論》,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51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經濟危機為什麼總是導致金融危機?

馬克思說,經濟危機引發金融危機,這是因為貨幣短缺、流動性短缺、貨幣資本短缺,從而造成銀行的危機。因此,馬克思指出:治理金融危機,可以採用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由資產階級的總銀行或者資產階級國家,向市場注入貨幣,增發貨幣資本,以此解決流動性短缺問題。

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之所以不可救藥,就是因為資本家總是去救“市”,而不是去救“生產”,即不是將新增“貨幣資本”轉化為“現實資本”,而是轉化為“虛擬資本”(這是由股票、國債的主要持有者乃是由大資產階級構成這一點所決定的,簡而言之,是由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決定的),這種舉措當然就是飲鴆止渴,即它隻能把股市、債市進一步推高,而這些虛擬資本隻代表“對於真實財富的要求”,是“紙面的富貴”,如果不通過現實的生產活動,它也就不能真正“變現”。

於是,馬克思深刻地說:正是由於增發的“貨幣資本”不能轉變為“現實資本”,即能夠通過商品和勞動力而產生剩余價值的那種資本,所以“在停滯發生之后”,生產和企業貸款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這樣一來,危機便被擴大了,換言之,正是針對實體經濟的緊縮政策,使得生產和經濟難以恢復。

到此我們已經可以明白無誤地看到: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其實早已經把歷次資本主義危機的根源描述得極其完備深刻了,他的分析從根本上超越了一切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當然,同時也遠遠超出了恩格斯局限於現實資本和生產領域的分析,這種分析,更是對我們今天所處的境遇的最為透徹的揭示。

當前,美聯儲的兩次“量化寬鬆”,無非是開機印鈔,即向銀行注入流動性﹔但是,人們不要忘記,“量化寬鬆”又稱“定向寬鬆”,至於“定向”的目標究竟是誰,這卻屬於“銀行業的機密”,美聯儲有權對此保密,正因為它是“私人銀行”,所以納稅人也無權過問它究竟對誰“定向”增發了貨幣,而馬克思曾經說:這正是資本體制設置的“精妙之處”。

實際上,即使美聯儲不說,我們當然也知道,它不斷增發貨幣,其實就是為了救“市”,即救股市、債市和樓市,而不是援助實體經濟和生產領域,美聯儲注入的大量貨幣幾乎沒有進入美國的生產領域,這些“貨幣資本”並沒有轉變為“現實資本”,“寬鬆的貨幣政策”的目標是進一步推高虛擬資本,是為了增加資產階級的財富,這是由美聯儲的本質、美國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所決定的。

當今的美國,除了軍事工業之外,幾乎已經沒有了健康的“實體經濟”,因此,美國治理危機的政策,無非就是將危機轉嫁給全世界,而美國為了增加流動性所採取的貨幣寬鬆政策,將進一步洗清美國的債務,推高能源和主要資源性商品價格,造成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生產困難,同時資本的進一步擴張造成金融市場上投機資金更加充沛,發展中國家資產貶值、泡沫化的風險將加大,市場波動和震動很難避免。

今天發生的這一切,均為馬克思關於資本剝奪性積累的理論提供了經典案例。

可見,世界經濟之所以會落到今天這種境地——而且勢必還要滑落到更危險的境地,主要就是因為人們一度愚蠢地相信了一個狂妄無知的宣傳口號:“告別卡爾·馬克思”。

而“永別了——馬克思”,從今往后,我們將與經濟危機日夜相伴。

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昭示著:人們在創造著物質世界即“謀生”的同時,也創造著他們的社會和文明,人總是在既定的社會法則支配下勞動和謀生的。離開了社會再生產領域中的活動,人們的生產活動就不能得到理解和解釋。但是,恩格斯卻認為:從根本上說,人類社會發展中佔支配地位的活動就是生產與交換活動。而一旦對歷史唯物主義學說作出這樣的理解,那麼,就很容易狹隘地把一切社會問題還原為經濟問題,把一切社會關系還原為“生產關系”,並把唯物主義理解為一種經濟學話語,從而將在很大程度上忽視社會再生產領域的支配作用,忽視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佔支配地位的是資本投資的法則,而不是生產與交換的法則或市場供需法則。

關於歷史唯物主義,恩格斯這樣概括說:

唯物主義歷史觀從下述原理出發:生產以及隨生產而來的產品交換是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在每個歷史地出現的社會中,產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隨的社會之劃分為階級或等級,是由生產什麼、怎樣生產以及怎樣交換產品來決定的。所以,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54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不過,我們卻要問:如果“生產什麼、怎樣生產以及怎樣交換產品”可以決定社會的發展與構成,那麼,“生產什麼、怎樣生產以及怎樣交換產品”這一切又是由什麼東西來決定的呢?

顯然,在資本主義社會裡,這一切是由資本投資者來決定的,而資本投資的法則,則是根據那種貌似科學、理性的形而上學的法則來制定的。也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方才深刻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的終極原因,不能簡單地從生產活動本身中去尋找,而恰恰需要到人們的頭腦中,即從社會再生產領域中去尋找。資產階級不是生產者,而是交換和投資法則的制定者,資本主義生產也是在這種既定的法則下進行的,如果資產階級不首先在人們頭腦中樹立這些法則,也就根本不能迫使他們在資本體制下勞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實習生、謝磊)
相關專題
· 理論書庫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