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改革創新,形成精神文明創建新優勢
改革是不竭動力,創新是源頭活水。精神文明創建服務“四個全面”,必須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社會轉型時期新要求,積極創新內容形式、方法手段和體制機制,使工作既體現連續性又富有創造性,做到老品牌有新亮點、新品牌有硬舉措。
強化群眾觀點。精神文明創建最顯著的特征和最大的優勢,就是群眾性、普惠性、公益性。“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要把群眾需求作為第一信號,按照群眾意願辦事,群眾期盼什麼就努力做好什麼,群眾反對什麼就著力解決什麼。著眼基層、下移重心,開展群眾樂於參與、普遍受惠的基層創建項目,推進小廣場、小公園、小菜場、小診所、小銀行等便民設施建設,激活創建“細胞”,夯實工作“牆基”。把工作觸角延伸到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中,延伸到北漂、海歸、海待等特殊群體中,減少創建工作的空白點。把群眾滿意作為最高標准,在考核測評中提高群眾評價的權重,力戒以形式主義搞創建、傷民擾民搞創建﹔對於那些出現嚴重違紀違法和重大環境污染、安全生產事故的,嚴格執行“一票否決”,使創建工作真正通得過民心關、輿論關、法紀關。
強化法治理念。法律是道德的保障。“老人跌倒不敢扶”等現象,表面上是道德問題,實質上是法律缺失。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把法治教育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強化規則意識,弘揚公序良俗。加快完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行業規范和團體章程,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借鑒道德立法的好做法,推動中央和地方在志願服務、誠信建設、文明旅游等方面立規立法,把精神文明建設載體性要求更多地轉化為剛性的法律約束。
強化問題導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是我們工作的指向。發現問題是政治上的敏銳,分析問題是思想上的清醒,解決問題是實踐上的自覺。要在“立”上下功夫,立行為規矩、立先進典型、立良好風氣,把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范鮮明地立起來。根據實際情況把握“立”與“破”的辯証關系,有“破”的膽識和擔當,破思維定勢、破陳規陋習、破“潛規則”,引導人們守牢思想底線、不踩道德紅線,更不觸犯法律高壓線。
強化網上文明。目前,我國有網民近6.5億、手機用戶12.5億、各類網站270多萬個,很多基層社區、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都建有自己的網站,上網真正成了生活常態。當下的精神文明建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建設網上文明。要大力倡導文明建網、文明上網、文明用網,借力網絡網站,傳播主流價值。強化網絡陣地意識,依托中國精神文明網,建設一大批聯盟網站,把更多的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網站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牢固的文明網盟,推動網上評選“好人365”,推動精神文明網上傳播。強化“微傳播”意識,多運用微博、微信、微視頻和手機客戶端等新媒體,多運用微傳播、快閱讀的方式,增強傳播的針對性、活動的互動性,唱響網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強化統籌能力。精神文明創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工作領域寬、涉及部門多、見效時間長,必須統起來抓、分開來做。要立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跳出文明辦看精神文明創建,加強頂層設計,科學謀劃部署,實施分類指導,推動各地各部門文明委真正把“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要求落到實處。全國文明辦系統的同志要改進思想作風,提升業務水平,著力提高宏觀謀劃能力、實際調查能力、改革創新能力、法治思維能力、探索規律能力“五個能力”。堅持求實務實、虛功實做,以騎車、步行的方式搞調研,用“釘釘子”精神抓落實,使精神文明創建更加貼近群眾需求、富有生機活力。
(作者為中央文明辦專職副主任)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