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區        注冊

王屏:近代日本是如何走向軍國主義的【5】

2015年09月08日16:36   來源:《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原標題:近代日本是如何走向軍國主義的

1932年1月25日,石原對未來的“新國家”偽滿洲國進行了一番描繪,他說,“日支兩國人民完全處於平等的地位,因此,日本人要放棄優越感”,“新國家的官吏應由在滿之人擔任”。本來,石原莞爾持“滿蒙佔有論”觀點,但這時他已開始轉向“滿洲獨立國論”,並向亞細亞主義者轉變,這種轉變是石原莞爾后來與法西斯軍國主義分子東條英機分道揚鑣的根本原因。1932年3月1日偽滿洲國成立,它是在“滿洲青年聯盟”的“滿洲獨立國”構想、笠木良明等人的“王道主義”、橘朴的“農本自治主義”等復雜理念影響下由關東軍一手策劃而成立的。但“滿洲國”一成立,其發展方向就與“滿洲建國運動”推進者的願望背道而馳,因為“滿洲國”的命運被民政局警務司司長甘粕正彥等人掌握,而執“滿洲國”牛耳的是東條英機、星野直樹、鬆岡洋右、鲇川義介、岸信介等人,他們分別代表軍閥、財閥、革新官僚的利益。

“滿洲國”成立25天后,石原莞爾就與“滿洲青年聯盟”的山口重次、小澤開策等10人血盟、結成“協和黨”並發誓要實現“滿洲國理念”。1932年7月25日協和黨改為“協和會”,1933年3月,在偽滿洲國成立1年后協和會正式聲明將“東亞聯盟論”作為自己的思想基礎並開始倡導亞細亞主義。所謂東亞聯盟論,其理念源於“滿洲民族協和”、“王道主義”、“以日本為先導”的思想。石原莞爾認為,應付未來“世界最終戰爭”的前提是綜合運用東亞各民族的全部力量,結成東亞聯盟、建設東亞大同國家。他主張,日本作為核心國必須在聯盟建立的初始階段發揮主導作用,但日本不應靠武力強制地取得盟主地位,而應本著民族協和的精神,真心地與東亞各國相處並以此來樹立自己的盟主形象。如果日本提出強權式主張則“與皇道精神不相符”。石原認為,東亞聯盟的四項基本理念即“思想統一、國防共同、經濟一體、政治獨立”是贏得世界最終戰爭勝利的前提條件。東亞聯盟所標榜的“五族協和”、“王道樂土”的精神理念后來成為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實施大東亞共榮圈的招牌與騙人口號。

“石原構想”雖然沒有實現,但建設國防國家的思想和擴大軍需產業規模卻被以東條英機為首的軍國主義分子所繼承。二戰期間,三菱重工與川崎重工分別生產飛機萬余架,富士重工軍用飛機產量在日本名列第一。三菱重工生產航空母艦4艘,坦克4千余輛,川崎重工生產航空母艦5艘。富士重工的發動機、日立的飛機引擎與軍艦及火炮、日產的軍車、鬆下的收發報機、東芝的雷達、雅馬哈的螺旋槳、尼康的軍用望遠鏡都為日本開動軍國主義戰爭機器做出過“重大貢獻”。而在偽滿洲國成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鲇川義介正是日產公司的當家人,在日軍佔領東北后他成立了“滿洲重工業開發株式會社”,其公司資本由成立之初的4.5億日元增至1940年的24億日元。

石原莞爾在中國東北“開墾”了一塊“實驗田”,但他卻無法控制“滿洲國”。石原軍事戰略思想的出發點是想通過“整個東亞的革命性變革與一體化”來實現與美國所進行的“高層次的革命式的持久戰”,⑤但現實卻向著與他設想相反的方向發展。面對東北日蘇軍事力量對比的逆轉,石原的“亞洲革命戰略”思想開始降調,而1937年中日戰爭的爆發更是對他亞洲革命戰略思想的一次考驗。1941年3月,由於他與陸相東條英機之間在軍事戰略以及作戰方式的選擇上產生重大分歧,而被編入“預備役”待命。日本在政黨勢力凋零、國內經濟蕭條、軍界內部戰略思想不統一的狀態下迎來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陷入中國抗日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石原在為“世界最終戰爭”的到來而採取的現實主義與為維護東洋精神價值而採取的理想主義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對立與矛盾,他一方面把未來的戰爭定位在用東方的王道文明來戰勝西方的霸道文明上,一方面又為在“最終戰爭”中取勝而不擇手段。石原曾說,“必將到來的以太平洋為中心、為東西兩種文明的統一而進行的戰斗……不單單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與生存,同時也是為了拯救世界人類這一偉大的天職”。⑥近代日本人就是這樣,肩負著“自發的使命感”“悲壯地”走向戰場,在侵略亞洲的刀光劍影中完成他們“解放亞洲”“振興亞洲”的大業。這是近代日本的“迷失”,也是近代日本的悲劇。日本戰敗后,石原重新為未來的世界與日本進行定位。他預言,“10年后日本將復蘇”、美蘇爭霸的結果將使“蘇聯瓦解”、未來世界的“最大問題是民族與宗教”問題。歷史的發展均証實了石原判斷的准確性。石原不僅是一個軍事戰略家,也是一個提供社會發展戰略的思想家。當然,作為日本軍國主義體制的奠基人,他也無法逃脫歷史的審判。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學習微平台”
(責編:宋珮暄、謝磊)
相關專題
· 《學術前沿》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熱點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