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大學、福建省、組織青年、引導青年、把握青年需要、打造組織品牌、光明之城實體建構、海峽兩岸
為了響應國家政策的號召,為國家培育創新型人才,把握青年專業實踐需要,組織和引導青年融入現實社會和生活,促進青年成才,海峽兩岸青年學子光明之城實體建構體驗營以華僑大學建筑學院團委為主體,以“實踐教育”為載體,緊密結合兩岸實際情況,以國際化視野培養建筑類實踐創新人才。體驗內容包括9㎡實體建構、地震災區模擬速建、海峽兩岸文化劇場聯合設計等實踐內容。
一、源起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團委學生會是連接建筑學院共青團員和上級的紐帶,秉承“發現問題、探索途徑、實踐改革,總結經驗,深入推廣”的方針,組織和引導青年關注社會實況。提高專業素養,探索創新形式,打造帶有鮮明專業個性及人文關懷色彩組織品牌。
(一)引導團員積極投身教學教育改革實踐的必要性。由於社會分工的發展,建設與使用都產生了一種分離,這是我們建筑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悖論。我們建筑當中很多問題,都是這種分離引起的。團委引導團員理清工作思路,鼓勵團員積極參與教育教學改革的探索,建設強而有力的團員隊伍,凝聚團組織力量,攜手海峽兩岸青年各大高校學子共同打造光明之城系列活動,挖掘和推廣實踐成果。在兩岸學子的共同實踐努力下,這種自己搭建和自我體驗方式,很好的解決了這個悖論,同時促進了團組織凝聚力的建設,產生一隊積極投身專業實踐等團建工作先鋒榜樣來。
(二)創新活動陣地,拓展國際化視野的需求。華僑大學建筑學院學生工作以“實踐教育”為工作中心,以台、日、德交流項目為平台,以海峽兩岸青年學子光明之城實體建構體驗營項目為載體,不斷解放思想、創新舉措,與海內外學科前沿院校協同創新,提高教育教學的國際化水平,共同在探索國際化視野下實踐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進程中揮洒青春、建功立業,取得顯著成績。
(三)團支部團員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建筑學院學生在相對自由的氛圍下存在參與活動流於形式,缺乏主動學習意識,工作不積極等問題。建筑學院團委把握廣大青年的脈搏,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創新基層團組織活動載體和方式,吸引學生參與,以團支部為主體進行組織鼓勵學生參加光明之城活動的策劃、實施與監督。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團員素質,多部門團干齊抓共管,系統推進光明之城的進度。砥礪圖強,體驗營的規模與影響力從小到大,離不開首先興起的一批走在前頭的團員干部,從策劃到執行全程參與,更加有效提升創造力與實踐能力,落實到工作上,將體驗營的一系列工作
二、做法
(一)對外合作、人才奠基——國際化視野下建筑類實踐創新人才培養。
-與日本企業、 導師共同培養學生,提高青年自身素養
-與歐洲專業院校合作交流,為青年拓展獲取資源的平台
(二)聯系兩岸、成立聯盟——海峽兩岸高校建筑類學生專業實踐聯盟
海峽兩岸高校建筑類學生專業實踐聯盟由華大建筑學院的學生聯合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學生自主發起,為更好的推進兩岸大學生創意設計實踐的交流,推進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同時兩岸師生共同探索一條培養具有“專業自信、社會擔當、團隊精神”建筑師的實踐之路。
華僑大學建筑學院一直發揮僑校面向海內外的多元文化特色和獨特資源,教學努力實現與國際建筑學教育的接軌。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緊跟教學前沿領域,建立兩岸師生工作坊,增加與兩岸師生的交流。
(三)策劃賽事、廣泛交流——海峽兩岸青年學子光明之城實體建構體驗營。
2015海峽兩岸青年學子光明之城實體建構體驗營是專業培養與學生活動緊密結合的活動,是在過去團委舉辦的十幾屆校級光明之城實體建構大賽的基礎上,加上近年來學院同澳門、台灣等境外學校開展教學合作交流的推動下,專業培養和學生活動“二合一”發展而來。
此項目作為2015年國台辦對台交流重點項目,受福建省台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教育評估分會、台灣建筑師公會的特別支持,募集資金38萬。其突破專業教育常規模式,培養青年善於思考的能力與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塑造海峽兩岸青年學子在不同文化環境下作業的能力,實現學生在創新實踐交流中展示專業技能、創新創意。共吸引了來自兩岸的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台北科技大學、金門大學、逢甲大學和清華大學、東南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等八所建筑專業名校,以及悉地國際等知名建筑設計企業傾情參與,同時吸引各大媒體的報導,豐富了傳播語言。
光明之城實體建構體驗營活動孵化和組織本身就是一個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過程。團委把握青年需要,調動團員青年積極性,創新了活動載體,組織青年共同打造專業特色品牌。
“2015海峽兩岸青年學子光明之城實體建構體驗營”以“傳承中華文化、共筑光明之城”為主題,分為“活力台灣行”、“美麗廈門行”兩部分:
- 活力台灣行
1、“活力台北”海峽兩岸高校聯合設計﹔
2、華僑大學建筑教學改革與實踐育人台灣高校考察交流活動﹔
3、台灣地區都市再生與歷史保護調研實踐﹔
4、華僑大學台灣嘉義社區營造志願服務等。
- 美麗廈門行
1、第二屆海峽兩岸光明之城實體建構競賽﹔
2、兩岸“人••社會•環境”實踐教育論壇﹔
3、兩岸青年學子“人•社會•環境”實踐教育成果展﹔
4、南地區都市更新及歷史保護調研﹔
5、兩岸青年學子聯歡會
(三)逐步推廣校園文化——建設活動陣地,多地青年深入互動
實體建構校園文化將廈門站定為第一據點。華橋大學與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共享建院文化盛宴——“第一屆海峽兩岸光明之城實體建構競賽”。海峽兩岸的學生都需要更多的機會來提升創造力與實踐能力,同時,這也是雙方交流合作、取長補短的大好機會。
實體建構校園文化繼續深入推廣到福州。為了我們的校園文化有更好的推廣,2014年我們就此項目——“海峽兩岸實體建構競賽”參加了“青春創想秀”暨第二屆兩岸大學生社團活動策劃大賽。建筑學院團隊憑借優異表現,獲得中國青年創業國際計劃(YBC)全國辦公室執行總干事杜葵擔任策劃項目負責導師,並取得活動策劃一等獎。2015年,建筑學院光明之城實體建構校園文化推廣實踐團隊在“中建海峽杯”第二屆海峽兩岸大學生實體建構大賽中又獲佳績。社會各大電視台與媒體爭相播出與報道。福州的推廣活動不僅僅為我們策劃項目贏得了豐厚的公益基金,也進一步打造了屬於建華僑大學筑學院團委的品牌項目
實體建構校園文化的工作力量擴充至境外。此次推廣恰逢澳門回歸祖國15周年。8月29日至9月2日,華僑大學建筑學院畢業生設計“澳門城市活化”專題展在澳門科學館進行並獲得嘉賓及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引起建筑觀摩熱潮,也為了我們於11月18日赴台灣進行宣傳留下寶貴經驗,激發了團組織的工作活力。
實體建構校園文化成功與企業接軌。2014年9月3日,在副院長陳志宏、建筑系主任吳少峰、團委書記歐海鋒和輔導員伍伯妍老師的帶領下,師生一行共14人抵達深圳簽署建立“專業實踐基地”的協議。建筑學院與CCDI悉地國際公司締結“專業實踐基地”,CCDI悉地國際提供我們兩天的深圳游學機會。通過對企業的參訪交流,校園文化成功搭建與企業的合作橋梁。
通過多層次的有效推廣,光明之城實體建構競賽將走出廈門,走出福建,擁有更為廣泛的群體基礎和可持續發展性。在不遠的未來,兩岸四地的青年學子將共同參與光明之城實體建構競賽,為校園文化的進一步交流提供良好的機遇。
三、成效與意義
通過海峽兩岸青年學子光明之城實體建構體驗營這一實踐項目,進一步加強建筑學院基層單位團干部隊伍建設,提高團干部的綜質, 升華了青年團員在群眾心目中的位置和形象,增強團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充分發揮青年團干部在開各項工作中的主力軍作用,發揮青年團干部作為專業實踐領域建設中的青年先鋒模范作用。同時,要塑造廣大青年團干部的理論素養、遠大抱負、工作技巧,最終成為肩負著繁榮和弘揚中國建筑文化的重任,知識淵博、勇於實踐、積極進取、具備綜合素質的優秀青年團干部。活動的舉辦,不僅有利於深化兩岸高校間的深度交流與合作,也能夠為兩岸的青年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
體驗營的成功實踐,帶來以下實效:福州、澳門、深圳、台灣等實體建構體驗營校園文化品牌推廣活動贏得國台辦、省台辦、中國建筑學會、台灣建筑師公會的支持﹔建筑未來院所長公益創業訓練營以“五大實踐”為平台培養光明之城運營團隊﹔國台辦官網、中國建筑學會、中新網、人民網等主流媒體、百度百科與微信自媒體運作提升活動品牌,擁有廣泛的群體基礎和可持續發展性﹔海峽青年節兩岸公益策劃大賽與清華、復旦同台競技獲一等獎提升活動組織自信心﹔建立海峽兩岸建筑類專業實踐聯盟,為長期交流播下友誼的種子,為兩岸搭建一條培養具有“專業自信、社會擔當、團隊精神”建筑人才的實踐之路。
四、創新啟示
一直以來,華僑大學致力於搭建實踐育人平台,大力營造校園知行文化,使社會實踐成為提升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綜合素質的“練兵場”和“試金石”。這次通過海峽兩岸青年學子光明之城實體建構體驗營這一實踐項目,青年團員們能夠做到原原本本和認認真真的學習,並能聯系活動實際與專業現狀、把自己擺進去、進行深思與探索,並親自參與執行。緊密結合兩岸的實際情況,融入現實社會和生活的教育,學會對人的尊重,對環境的尊重,對歷史的尊重﹔進一步推進海峽兩岸青年的素質教育,培養青年擁有理智的社會價值判斷能力、健康的社會心態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迄今,建筑學院的基層團建工作雖然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我們還要不斷探索更為適合學習工作的有效辦法和規律,注重實踐的實效。在實踐這個集“集體性、協作性、實踐性”為一體的創新型體驗營項目過程中,團支部各層人員需要保持暢通的對接關系,不定期的開展相互交流、取長補短﹔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學習先進教育新理念﹔總結體驗營一系列工作的經驗教訓。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