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07: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主持人:
人民日報理論部高級編輯 彭國華
嘉 賓: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工程系教授 錢 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 常紀文
中共貴州省委常委、遵義市委書記 王曉光
重慶市環保局局長 史大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綠色發展新理念,作出一系列頂層設計、制度安排和決策部署,為我們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根本遵循。如何深入理解生態文明建設對於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大意義?如何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如何確立和堅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科學方法論?如何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確保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全面小康目標要求?本報今天刊發的理論對話與思想評論,圍繞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編 者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
主持人:建設生態文明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勢所趨、潮流所向。早在1962年,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就出版了《寂靜的春天》一書,警示人們如果過度使用農藥,人類將面臨一個沒有鳥、蜜蜂和蝴蝶的世界。此書在世界范圍引起較大反響。近些年來,全球性氣候變暖、環境污染加劇等問題日益凸顯,生態環境保護引起各國人民普遍關注,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已成為世界性共識。順應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我們黨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作出了“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庄嚴宣示。習近平同志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並發出了“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號召,為新形勢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方向。
錢易:最近幾年,“APEC藍”等環境話題每每引發媒體與社會各界人士廣泛關注、熱烈討論。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態環境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數、文明程度息息相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在粗放的發展方式下,我國資源消耗速度加快,已經出現了一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很多礦產資源需要從國外進口﹔環境污染日趨嚴重,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威脅著人民群眾的健康﹔一些地方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耕地面積、森林面積減少,水體、大氣、耕地質量下降。這些突出問題表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刻不容緩。為此,習近平同志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
常紀文:有一副楹聯這樣寫道: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這生動道出了人與自然唇齒相依、息息相通的關系。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生態環境對於人類生活不可或缺。優美、清潔的生態環境既可以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又可以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生態環境如果遭到嚴重污染或破壞,必將危害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並使經濟社會發展失去可持續性。當今時代,生態環境質量日益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否有效開展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考驗著執政黨的治國理政能力。從國際層面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已成為全球生態平衡的嚴重威脅。因此,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不僅是我們黨對中國人民的鄭重承諾,而且彰顯了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負責任大國擔當。
王曉光:建設生態文明,關鍵是要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習近平同志將其生動地概括為“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他強調:“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就形象地說明了良好生態環境對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意義。倘若青山不在、綠水不存,即便坐擁金山銀山又有什麼意義?人民群眾又何談幸福感、獲得感?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除了要靠經濟發展提供基礎和保障,更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依托和前提。
史大平: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踐中,如何保護好生態環境是一道重要的“必答題”,而不是一道可有可無的“附加題”。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是必須加快補齊的短板。所謂短板,就是說必須看到我們在生態環境保護上存在不少的歷史欠賬。正因為存在這塊明顯的短板,所以人民群眾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我們一定要從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來看待補齊生態環境質量短板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
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理念
主持人: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眾的期盼。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同志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將綠色發展作為指導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體現了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拓展。綠色發展理念的提出,為新形勢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確立了核心理念。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確立的一系列新思路、新舉措,為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提供了基本遵循。
錢易:理念一變,海闊天空。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樹立和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必將使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深刻變革,推動“美麗中國”建設邁向更加高遠的新境界。“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同時強調,實現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充分說明綠色發展理念對於我們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具有先導意義。
常紀文:我國古人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這裡所說的規矩,除了規范和規則的含義,還包括規律的含義。習近平同志強調,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遵循自然規律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和根本保障。不遵循自然規律,必然招致自然的報復。如果污染嚴重、資源短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就會缺乏環境容量與資源基礎﹔而治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需要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和社會代價,必然會影響生產力以至整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勢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著眼點、著力點。
王曉光:樹高千丈,葉落歸根。綠色就是大自然的根,根繁則枝葉茂,根斷則樹不存。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必然要求我們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發展在我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自古以來,尊重自然、與自然和睦相處的“天人合一”觀念,深深根植於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心中。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艱巨而緊迫。我們要堅持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用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理念構建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引領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發展新路。
史大平:人們在發展實踐中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生產力不僅包括人及其創造力、生產工具,而且包括生態環境。“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辯証關系表明: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堅持綠色發展也能提高生產力水平。從大量的實踐與數據對比來看,“掐斷”污染不會“掐斷”發展,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可以實現雙贏。當前,我國經濟正處於爬坡越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一方面要償還長期以來粗放式發展帶來的環境欠賬,另一方面要解決發展中新產生的環境問題。因此,堅持綠色發展要毫不動搖,並且要有切實有效的新思路、新舉措,這樣才能打造“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交相輝映的亮麗風景。
“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作為重大民生實事緊緊抓在手上。”
推薦新聞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人民日報理論版 · 人民日報理論部編者文匯 · 綜合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黨史學習教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