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昭 陳振凱 劉少華
2016年11月15日08:4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今天(2016年11月15日),是十八屆中央領導集體履職4周年的日子,是習近平總書記上任4周年的日子。
這4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中,進行了一系列新探索新實踐,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治國理政邁入新征程新境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邁出新步伐。
這4年,中國社會呈現出嶄新的發展樣式和進步姿態。如果把中國比作一個人,十八大以來,他的“腦”(理念)、“口”(話語)、“身”(發展)、“腳”(行動)、“氣質”(形象)等,都在更新。接受本報訪問時,不少專家和民眾對這4年,頗為稱贊。
這4年,中國面貌為之一新。
治國理政新方略
“五位一體”與“四個全面”相互促進、統籌聯動
黨的十八大報告著眼發展全局,確定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
五位一體的構成,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各方面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相互促進、統籌聯動。
這4年,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分別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從嚴治黨為主題,進行專項研究並制定文件,形成了治國理政新方略,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頂層設計。
漸次展開、深度推進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黨和國家具有開創性、戰略性的大布局,是實現民族復興的戰略圖譜。
“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一個都不能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在“全面”,關鍵在於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關鍵在於打贏脫貧攻堅戰。
全面深化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施政的鮮明特點之一。4年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總共召開了29次會議,通過了184份文件,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文明、黨的建設等各個領域。
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良政善治的根本途徑。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衰。治理一個國家,關鍵是要有規矩,要有准繩,法律就是最大的規矩、最重要的准繩。要想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實現長期執政,實現有效的治理,必須全面依法治國。
全面從嚴治黨,既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也是根本的政治保証。我們黨正處在一個關鍵的歷史節點,要進行好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必須把黨建設好,必須堅持“打鐵還需自身硬”。
形成發展新理念
以新發展理念把握引領新常態
十八大后,黨中央從歷史、現實和未來的走勢中,深度研判我國經濟所處的方位、發生的變化,作出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戰略判斷。當前,經濟內在系統正在發生一系列重大變化,這些變化正在重構我國經濟發展的動力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和增長模式。
要適應這些新變化,必須要用新的發展理念統領全局,十八屆五中全會確定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4年,以黨中央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決不走老路,擺脫“路徑依賴”,著力推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著力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著力形成對外開放新體制,著力堅持發展以人民為中心,更好地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常態,推動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
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是當前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面臨的供給側和需求側問題都有,但主要是供給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觀念的變遷,人們越來越追求更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但是國內供給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卻沒有跟上。從歷史經驗上看,一個國家的繁榮發展,根本上在於供給側的改革。三次科技革命,無不是在供給側實現了創造性破壞和顛覆性創新,市場需求因而被激發。
黨中央決定堅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著力抓好供給側改革五大任務。堅定化解過剩產能,妥善處置“僵尸企業”﹔化解房地產等庫存﹔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幫助企業降低成本﹔補短板,解決好供給發展不平衡問題,即“三去一降一補”。目前,去產能、降成本、補短板取得較明顯成效,去庫存和降杠杆也取得新進展。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避免中國經濟走進死胡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戰略選擇。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的供給學派、供給主義並不是一回事。西方供給學派的核心是新自由主義,而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與我國的社會主義本質緊密相聯。
全球治理體系新引領
推動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十八大后,黨中央深刻認識到,中國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第二大經濟體,與其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嚴重不相符。
這4年,中國致力於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尤其是推動國際經濟治理體系改革,牽頭成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戰略性機構,主動承擔與我國能力相符的國際責任和義務。此外,三大戰略之一的“一帶一路”建設,為沿線國家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中國夢的世界意義,即中國夢是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
這4年,我們高度重視主場外交,舉辦了APEC會議、G20峰會等,倡導正確義利觀,積極構建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倡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對美等大國外交上更加積極主動,強調各國協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外交場合,主動闡釋中國理念、中國主張、中國方案,向世界傳遞中國價值、講述中國故事,國家軟實力明顯提升,這構成十八大后中國外交的一個嶄新亮點。
可以說,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效能感顯著提升,中國為世界經濟的復蘇與增長作出了獨特的貢獻,中國道路得到世界更多國家和人民的理解與尊重,“中國夢”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各國人民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下一頁 |
相關專題 |
· 綜合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