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專題報道>>第二屆全國基層團建創新典型案例征集>>創新心語

凝聚青春正能量 讓青春在基層綻放光芒

──記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街道團工委負責人張軍麗

2017年03月09日11:15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在社區擔任“第一書記”的張軍麗
在社區擔任“第一書記”的張軍麗

如何做一名優秀的團干部?多年基層工作的歷練,張軍麗堅信六個字,即:“信仰--本色--激情”。信仰傳遞、倍增扎根基層的力量,本色連接理論和服務群眾的常青,激情讓有限的生命為最壯麗的事業而不斷探索與追求。

如何推動團工作創新?在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近10年拆遷、回遷的風風雨雨中,上級對“天天敲門組”傾注的關愛和扶持,猶如溫暖的陽光沐浴著這棵稚嫩的幼苗﹔團員青年、居民群眾、轄區單位對“天天敲門組”建設的支持和參與,又使這棵幼苗深深地扎根於老百姓的土壤中,汲取著充足的養料,幼苗茁壯成長起來,年年開出新花、年年結出新果。

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街是華中地區最大棚改回遷街道,也是武鋼、一冶產業工人工作和居住的密集區。街道團工委立足棚戶區居民拆遷、回遷實際,秉承“服務中心、圍繞青年、奉獻社會”工作宗旨,以青年志願服務為抓手,積極探索棚改回遷街道青年工作新途徑、新方法,通過設立“天天敲門組”,構筑與居民溝通的“綠色通道”,深受轄區居民群眾歡迎。

“我們的事業並不會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她無怨無悔在基層的選擇,跋涉的腳步不斷延續﹔默默無聞在基層的奉獻,隻為鑄就共青團事業星光燦爛的銀河。 張軍麗,女,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街團工委負責人。注重依靠黨的領導,把青春融入棚改回遷建設,扎實開展共青團工作,團結帶領團員青年,用忠誠的誓言和不變的承諾,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傾情服務,銳意進取,團結帶領團員青年共同澆鑄共青團事業的永恆,取得驕人成績。每一個腳印都記載著曾經走過的歲月,品嘗過苦澀與艱辛,經歷過淚珠與汗水的洗禮。

“沉到團組織創新中,傳遞青春正能量。”

青山區工人村地區是華中地區最大棚改回遷區域,面臨轄區搬遷、建設、回遷及由此而來的對社會服務管理新要求,現代小區的規范管理、市場化的物業服務與老觀念舊習慣一時難以改變的棚戶回遷居民形成了理念的碰撞和行為的落差。去棚戶化后的居民群眾亟需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上的“脫棚”。張軍麗依靠街道黨工委的支持,積極探索棚改回遷街道工作團建服務居民群眾新途徑、新方法,在實踐中拓展,在拓展中創造性提出“團建4s模式”工作法,即服務、效率、滿意、堅持,注重在社區中發揮轄區團員青年影響力和戰斗力,實行建設項目化,組織策劃並扎實推進實施“天天敲門組”、“50幫70”、微電影服務隊等多個關愛棚改回遷居民服務項目,明確目標任務、明晰推進路徑、指標量化考核、承諾高效執行,成為轄區孤寡老人保護傘,化解矛盾的消防隊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潤滑劑﹔對瓶頸問題重點突破,新村路這條五千余戶居民出行重要通道多年照明難題的解決讓群眾看到希望﹔居民聊吧、尋鄰熱線等載體的搭建讓大家更感溫暖﹔率先在本省引進旨在滿足居民剛性需求、主要面對低端家庭的新業態--生活家公益性服務體以及全市第一家街道級的青桐計劃項目—虹蔚青年科技企業孵化器為方便群眾生活、改善居民結構、增加就業崗位取得明顯效果,深受轄區居民群眾歡迎。

她組織參與了一系列團建亮點打造,有效發揮了團員青年在社區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居民們從以往的“被動”適應到“主動”走出家門參與基層社會服務和管理中來,唱響了棚改回遷居民的主旋律。“微電影服務隊”通過送電影、戲曲等節目到行動不便孤寡、空巢老人家中等形式,讓老人們足不出戶就能看到自己想看的節目﹔“天天敲門組”通過敲開居民家門,架起座座連心橋,讓以往社區冷漠狀態下“熟悉陌生人”到如今充滿溫情、人與人之間溫暖和諧的社區氛圍。《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多家媒體對此分別予以報道,“天天敲門組”還榮獲2014年度武漢市委宣傳思想創新提名獎、全市十大優秀青年志願者服務品牌,2015年團省委還專門制作專題片,天天敲門組的好人好事傳播得越來越遠,越來越來的居民受到感召,主動加入到志願者服務隊伍中來,讓青春的朝氣在銳意進取中勃發。

“沉到團員青年和群眾中去,唱響青春好聲音。”

隨著棚改推進力度的不斷加大,棚戶居民喜遷新居日益增多,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也不斷提升,工人村作為全地區棚戶改造的主戰場,如何倡導棚改回遷居民樹立新風尚和展示新風貌,同時也為轄區棚改二期項目夯實基礎?

圍繞讓居民安居更安心的目標,張軍麗堅持“內求實效,外樹形象”思路,積極發揮基層團組織在建設和諧棚改新區中的作用,不斷創新教育方法,探索宣傳新路,做到教育引人、活動育人。她深入社區調研,採取團組織搭平台,團員青年唱主角的辦法,穩步推進“站、亮、領”三步曲,即挖掘一批優秀青年、樹立一批示范典型,宣傳一批先進榜樣,將宣傳工作融入到尋常百姓生活之中,讓居民感受到身邊這些典型可親、可愛、可敬、可學,形成用身邊典型影響教育身邊人的良好氛圍,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為了促進社區幸福感的延伸,圍繞街道與社區的熱點、焦點和亮點,張軍麗經常利用節假日,主動深入到社區與居民家中,及時總結、挖掘、宣傳工人村地區黨員干部、道德模范等先進人物。從“千紙鶴”飛進武漢市“兩會”表達棚戶居民入住的感激之情,到“帶著妹妹出嫁的好姐姐”丁金華、“養育兩個女兒的大愛繼父”楊森林、“最愛拍攝工人村新變化的社區航拍達人”吳波等18名典型,成為新工人村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在她的努力推介下,從工人村的小街巷裡走出了青山區首個登上武漢市民大講堂的居民胡秋生、夏謀階等人物,為大力弘揚道德新風尚鋪設新平台﹔街道與來自十余個國家的國際青年志願者聯辦“棕香情飄端午”活動,重現傳統老習俗,也讓外國青年友人深切感受到棚戶居民的新生活﹔攜手市民之家和武漢市說唱團舉辦棚改回遷居民集體婚禮, 500余名棚改回遷居民在武漢市民之家為棚戶區12對新人送去祝福,讓人們感受到棚改居民的新面貌。通過這些典型人物宣傳和各類主題活動開展,讓棚改回遷居民自發對黨和政府改善民生的新變遷由衷禮贊,為工人村營造良好的社風民風作風了顯著貢獻,中央、省、市多家媒體予以報道,新華社湖北分社不僅給予好評,還組織全體職工到工人村棚改居民結對幫扶,社會效應突出。現在的工人村,日益成為一個溫馨幸福的大家庭,讓青春的汗水在宣教育人中揮洒。

“沉到基層中去,展示青春新風採。”

基層團建工作不僅是街道的一面旗幟,是形象的集中表現﹔更是一個承上啟下、溝通內外、協調左右、聯系四面八方的樞紐。對此,張軍麗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始終做到“愛崗敬業”。自參加工作以來,她就是憑著這種精神,一心扑在工作上,堅守“在工作中創新,在實踐中出彩”的信念,以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努力探索工作規律,積極參加課題研究。以社區為家,撰寫的《構建和諧青山的德政工程,用實績見証執政為民》、《遞出張張黨員名片,為民解憂落在實處》等文章在《武漢宣傳》、《黨員生活》、《社區》等中央、省、市級刊物上發表,讓新工人村這一銘牌擦得更亮。

在全省開展的“崗在社區,重在服務,責在聯心”活動中,張軍麗作為華中地區最大棚改回遷社區—青宜居社區黨總支第一書記,自我加壓,做字當先,充分發揮個人專業特長,為社區創新品牌出謀劃策,把各項資源優勢用活在青宜居,為青宜居社區成為省市基層社區建設的一支標杆貢獻了力量。

對弱勢群體,張軍麗付出更多的關愛,結對幫扶讓她給予多位居民無私的幫助,使他們感受到更多來自社會的溫暖。家住青宜居社區東區的張莉長期照顧智障小姑子,自己患有多種疾病,老公又長年在外工作,張軍麗主動與其結成幫扶對子,經常上門噓寒問暖,節假日還為她送去慰問品,張莉逢人就說:“她就像我的家裡人一樣”。

成績的背后無不滲透著她辛勤的勞動和努力,很多時候為了設計開展好各類活動,及時掌握居民具體需求,夏天不管高溫酷暑,冬天不顧寒風凜冽,她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黨員群眾的贊譽正體現出她踐行宗旨,為民服務的情懷。二十年基層工作,她追求事業,默默耕耘﹔她追求奉獻,執著堅守﹔她體會著生命的熱誠,更展現出青春在基層奉獻的豪邁。

綜合評價

武漢市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團的建設水平的提高,為新時期創新團建品牌不斷帶來新的理念﹔認識上的與時俱進,豐富了我們創新團建品牌內涵的理解﹔觀念上的不斷更新,促進了團建品牌的開拓創新,使基層團建品牌創建始終保持繼承性、連續性、開創性。

時代在前進,在武漢迎來經濟和社會新一輪發展的同時,也為創新基層團建帶來了新的思考,要努力建立“三大體系”:一是關心團員青年的服務體系,凝聚團員青年﹔二是滿足居民群眾需求的工作體系,凝聚群眾﹔三是推進基層團建發展的管理體系,凝聚社會。堅持“六個新”:一是豐富內涵,明確基層團建新目標﹔二是適應形勢,拓寬基層團建新領域﹔三是提供保障,完善基層團建新機制﹔四是拓展途徑,構建基層團建新載體﹔五是擴大影響,探索基層團建新方法﹔六是提高素質,培養團建工作的新干部。

相關鏈接


湖北武漢青山區工人村街:天天敲門組叩響幸福門

下一頁
(責編:沈王一、王金雪)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

微信“掃一掃”添加“人民黨建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