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关系和作用新定位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报告所论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最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如此,报告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方面作了界定。这就使过去长期不很明确的“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问题,有了相对完满的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去年“七一”讲话首次提出的。讲话第一次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并联起来,并强调今后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出规范性表述,指出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自我完善和发展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还明确指出其意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此外,对为什么要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问题也作出重要说明。从那时起,人们对习以为常的“制度”刮目相看,思想豁然开朗,信心信念倍增。
在去年“七一”讲话的基础上,十八大报告对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的关系和作用予以新的深化。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这样,道路的功能作用、理论体系的功能作用,就与制度的功能作用相匹配了,“三位一体”的关系就完整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历史意义,报告从三个维度作出定位:
从历史维度言,强调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这个比喻准确、到位。从198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后,承前启后不断接力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特别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形势异常错综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中国再次面临“向何处去”的严峻考验。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明确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十四大确立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方针,随后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中国从此走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在历史紧要关头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披荆斩棘,义无反顾地坚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通。乌云过去,一片明媚阳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底气”更足了,今后在前进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艰险,都不会被压垮。所以说,这个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不断发展。
从实践维度言,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无疑各具内涵,但它们不是彼此没有关联的、孤立的东西。三者不仅其源相同,而且其流也汇为一体。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仅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要讲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报告所论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最鲜明的中国特色。不仅如此,报告还从表现形式方面作了界定。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次报告从实体内涵和表现形式两个层面,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作出界定,就使过去长期不很明确的“究竟什么是中国特色”问题,有了相对完满的答案。
从理论维度言,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报告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文献中,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依据,过去有讲过。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则是这次报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后作出的新论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也是首次明确的新思想。过去比较多的是说,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则通常是作为未来愿景来讲。此次十八大报告将憧憬的愿景提升为总任务,就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具有更直接的明确性和实在的目标性。这是理论认识的一大跨越。
正因为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有新的定位,因此,这三者可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擎天砥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