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以公益服务为主的事业单位的改革
随着人民群众社会需求结构的不断升级,对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在这个特定背景下,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重在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通过改革使其真正成为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并以事业单位改革为重点,“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公益服务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投入和供给机制。放开公共服务投资门槛,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原则,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可持续的投资体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在明确政府承担基本公共服务最终责任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招标采购、合约出租、特许经营、政府参股等形式,将原由政府承担的部分公共职能交由市场主体行使,提高供给效率。相当多的公共服务,比如慈善事业、艾滋病防治、公益性文化,等等,都可以通过民间组织,在基层和社区得到解决。
政府转型要有实质突破
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于推进政府转型,强化各级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
首先,加快建立完善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把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作为衡量各级政府绩效的一个约束性指标,并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引入多元化的评估机制。坚持透明性、公开性的原则,积极引入外部评估机制,保证评估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
其次,建立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的严格问责制。将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与干部选拔、任用和内部激励相联系,把公共服务指标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加强各方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管职责,改变干部考核中事实上仍然把GDP作为刚性指标、把公共服务供给当成软指标的倾向。
第三,合理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职责分工。进一步合理界定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责任,加强上下级政府之间的分工协作,改变公共服务机构“上下一般粗”、职能趋同化、在同一区域内由多级政府管理同一公共服务事项的现象。
第四,改革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尽快启动新阶段的财税体制改革。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明显优化。但从实际看,缩减政府的经济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还有一定空间。应当按照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尽快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继续加大以保障性住房、教育、医疗等为重点的公共性投资。使更多的财力用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建设。与此同时,要以公益性为目标调整国有资本的配置,加大国有资本对社会领域的投入,使其成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支撑。只要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相关改革取得突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保障得到夯实,2020年我国就能够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作者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