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经济将以内需驱动和城镇化为主要引擎
宋宏:国际经济大调整大变革是我们必须应对的挑战和机遇。从国内经济趋势来看,我们注意到,中国经济前30年的快速增长有一个“人口红利”因素,中国社科院有学者研究指出,这一“人口红利”正在递减甚至消失。如果是这样,对于未来经济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李杨:可以肯定地说,未来我们需要注意人口结构发生趋势性转折,这是需要注意的第四个现象。中国人口分类统计数据表明,15岁至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到2016年左右达到峰值,约为72.5%,随后便急剧下降;而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则迅速上升,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2009年之前还低于0.95,表明劳动力富余,但在2012年就达到1.1,劳动力供给呈现短缺,说明经济学理论中的“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人口结构变动对金融影响十分深远,直接效应就是储蓄率将趋向下降,与此同时,养老的压力不断增大。这迫切需要建立稳定且有效的跨期配置储蓄的机制。
宋宏:现在人们清晰了未来中国经济的战略基点是内需驱动,而城镇化是这一战略的支点,这应该是重大机遇。那么,城镇化的趋势将是怎样的呢?
李杨:这正是我要说的第五个现象,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将引导我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33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但若考察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工业化迄今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城镇化只是由工业化“引致”的。工业化先导,是中国发展道路的优势。它避免了拉美地区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城市过度膨胀的诸种弊端。然而,就总体而言,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而城镇化则方兴未艾。因此,工业化和城镇化并举,并逐步转向城镇化为主导,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化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城镇化的模式正在改变。随着中国工业化的逐步完成,城镇化将逐步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因此,尽管随着制造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迁移,中西部地区还在复制东部地区以工业化主导动力的发展模式,并引致城镇化进程在这些地区大规模扩展,总体来看,中国的城镇化模式势将发生深刻变化。目前,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出现了城镇化引导整个经济发展的趋势。流动人口的成分也在发生变化,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们现在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国家统计局统计,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已经占到全部流动人口的60%以上,人数超过1亿。新生代的流动人口已经不满足于流动和打工挣钱,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向其就业的城市移民。农民工从“候鸟性流动”转变为“移民”,不仅继续要求制造业有稳定的发展,而且会对城市服务业的发展、社会管理体系和公共服务提出新的巨大的需求。
这种转变将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城镇消费型投资(住房、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教育等)迅速增长,使国内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刺激整个服务业的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逐步改变中国经济倚重于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提高中国的技术水平。居民教育水平的继续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持续改善,将有助于提高人力资本。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将因农村居民的减少而缩小,同时,通过城镇化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扩展,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将缩小。城镇化主导对金融改革的要求主要有:从工业化主导转向城镇化主导,将使投资主导型的增长模式得以持续。储蓄率的动态值得关注;投资领域将发生重大变化,致使投资的商业性质发生变化,兼有公共性和商业性的混合型产品投资将占主导地位;需要大规模的长期资金;要求金融业进一步深化改革予以配合;全面放开民营资本的准入。
宋宏:您对五个经济现象的阐释很深刻,对我们很有启发。非常感谢您。(宋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