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合作:能否1+1>2?
不能把中国市场当成统一的市场,而要把它当成不同的、甚至比欧洲国家更加分离的细分市场。与此相对应,企业转型所需要的技术创新,不仅要强调根本性的颠覆性创新,更要强调“微创”,也就是微小的创新。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为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做咨询。当时我们谈到华为,大家都倾向于避开这个话题。那时候,华为主要为偏远落后省份的区县提供电信运营系统,是电信设备行业的“游击队”,而许多跨国电信公司是“正规军”、“集团军”。但是20年以后,华为成为全世界电信行业最重要的挑战者之一,成为了行业巨头,完全是从无到有地发展昌盛起来的。振华港机也一样,它早期也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后来却首创了很多技术。这两家企业的共同点就是一开始做大规模,等有了钱就搞研发,双管齐下,总有一天发展出自己的原创技术。因此,从长远来看,企业一定要转型升级,否则没有活路。很多企业对此没准备,但是一个真正伟大的企业往往是诞生于危机时刻,或者只是比别人早了两步而已。
转型升级是一个伟大企业发展过程中自然发生的事件。转型所依赖的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也有市场创新。中国市场目前还是不成熟市场,其中包含巨大的机会。不同的市场,要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和不同的营销战略。因此,不能把中国市场当成统一的市场,而要把它当成不同的、甚至比欧洲国家更加分离的细分市场。与此相对应,企业转型所需要的技术创新,不仅要强调根本性的颠覆性创新,更要强调“微创”,也就是微小的创新。持续的“微创”就可能会变成一个大的创新,一个颠覆性的创新,一个破坏性的创新。
我们中国人其实很聪明,我们有模仿国外的,比如携程、淘宝等。但阿里巴巴是我们原创的,而我们的国美、苏宁和国外也是不一样的。它们是自由市场模式、“菜市场”模式,这就是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在中国有巨大的潜力,以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以后仍然是。
要实现创新,高端的人才必不可少。中国人到现在也很相信“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老板独吞绝大部分股份,手下人肯定不会乖乖为你打工。所以民营企业的问题就在于,如何把职业经理人招进来并且留住。现在的市场很浮躁,人才都各有价格。很多民营企业家认为,一个MBA到我们公司,不要一开始就要求那么高的年薪,要目光长远一点。你在外资企业拿50万元人民币,在我这里就拿30万元,等将来做得好可以加到60万元。民营企业老板总要求经理人要有事业心,可他们总只有 “职业性”。在职业经理人看来,我能胜任这份工作,能领导这个部门,把这个领域的任务完成好,你不能只给我这么少的薪水。所以,老板如果额外再给他们一点股权或者期权作为奖励,他们可以干得更好。这个问题涉及到激励机制,是企业管理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创新技术是有机会的,但不能单靠某一家企业,还需要行业内部的通力合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家电行业,有几家企业发起了旷日持久的“价格战”,导致整个家电行业、尤其是电视机行业全面溃败、亏损。长虹的股票最高时曾达到70多元,现在只有几块钱。但如果当时长虹能够发起一项合作行动,比如让电视机厂家共同合作,每家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投资建设研发中心,专门从事电视机的核心部件开发,比如芯片、集成电路、显像管的研发。等研发成功了,大家共享成果,然后各自开发款式、形状、音响等外围技术,以形成自己的独特性。这样一来,后来的电视机产业是不是最终结果会迥然不同?
竞争者并不是永远要相互对立的。特别是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要实现技术的突破靠单家企业是很难的。中国有不少企业规模已经很大,却缺乏核心技术,这正是我们可悲的地方。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则要倚赖别人的成熟技术进行自己的市场开发,与自己的产品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突破。
总体而言,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包含“推力”和“拉力”。你可以去主动地驱动市场,像苹果公司那样,靠技术驱动市场。或者像国美那样,靠商业模式让其他企业都只能跟着走。当然,一家企业壮大了后,就会产生“先驱者效应”,就会有更多企业前来挑战,市场需求也被激发。怎么把挑战转变为进一步前行的机遇和动力,这也是值得我们研究与加以利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