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我国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2012年12月14日13:3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第三,构建统一开放的现代文化市场。文化市场是扩大文化消费、满足文化需求的重要平台。美国文化产业总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其中关键一点在于它培育了广阔的市场。我国文化市场较小、较弱,潜力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因此,要以扩大内需为重点,进一步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传统市场格局,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为加快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大中城市为重点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开拓农村文化市场,鼓励和引导文化消费。积极推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的对接,培育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版权等要素市场。建立健全文化流通的现代模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演艺院线、电影院线、电子商务。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努力使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投入办法,形成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事业,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社会化。大力加强地方县级和城乡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力度。 只有构建统一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才能真正促进文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第四,鼓励多元文化投资,提供文化创新上游产品。文化和创意对社会凝聚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创新就是文化建设的灵魂。文化内容的创新是根本要素。文化产业是用文化创新进行非物质经济生产、制造与交易、传播的知识服务业与用创意经济进行文化服务的内容产业。文化创新是以人的创意内容为核心,从先赋资源、后赋资源的文化资源动员到资源规划、管理、交易、服务的内容生产,在知识元素的文化制造中完成有意义的情报的文化咨询与有意味的形式的文化创造。 内容的创新需要对文化生成的上游大力支持和开发。文化资金投入充足才能保证原创文化内容的生产,其中,教育是立足之点。2012年两会期间,政府报告中再次强调在教育文化上的投资将实现GDP的4%。这将在实质上促进文化内容的创新、文化建设起着基础性、本质性的作用。政府在推进文化建设的前期起着关键性主导作用,鼓励文化多元投资,将对文化创新起到基础性作用,韩国文化资金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近1%,是其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资金多元投入,才能保证文化创新的原创动力,人才队伍的稳定,才能真正提高具有原创价值的创新文化产品。

第五,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委员会”,推动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决定》第八条明确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需要政府政策的大力引导。韩国的文化人才培养政策值得借鉴,韩国自2000-2005年投入2000多亿韩元,成立“CT产业人才培养委员会”,负责文化产业专门人才数据库。同时,加强与国外人才交流与合作。鼓励优秀人才投身游戏业,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免服兵役。政府甚至成立专门的游戏学校培养专门的游戏人才。相对而言,中国针对文化产业的专门人才的培养政策不明晰,针对性出台的计划尚未实际出台执行。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需要教育与市场相结合,政府予以适当的政策引导,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鼓励优秀人才,发现培养社会文化人才。积极吸引海外优秀文化人才,鼓励国际交流合作,设立专门奖项奖励,结合特设文化荣誉称号,双向鼓励文化工作者。

第六,“走出去”与“走下去”:提升文化软实力。“走下去”要求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中心带,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工程,培养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走出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这一点值得向美国学习。在弗朗西斯?斯托纳?桑德斯的《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一书披露:为宣传美国霸权思想,中央情报局在文化领域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文化输出活动:举办讲座和研讨会,创办学术刊物,开设图书馆,资助学者互访,捐助讲座教授位置等。同样,德国的歌德学院,日本在海外的日语推广中心,都有其输出文化,提升其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影响的意图。中国要想“走出去”,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应充分借助海外文化中心和孔子学院,鼓励代表国家水平的学术团体、艺术机构在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支持重点主流媒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中介机构,完善译制、咨询、推介等方面支持机制,发挥文化非盈利机构、文化企业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设立专门奖项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以期提升全球影响力。

综上所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是孤立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文化的经济模式和社会模式之间存在矛盾性和一致性。文化的经济模式可以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运用文化元素来聚集资金、发展经济,再用聚集来的资金、通过产业化的形式来发展文化,从而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这一点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发达国家纷纷将发展文化产业摆到重要位置,不但促进了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且在客观上为该国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基础和有效的运作方式,从而增强了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文化的社会模式不仅具有道德重建的价值,而且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全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决定了文化建设具有综合性,不仅仅限于“文化领域”,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我国文化建设在已经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形成动力的基础上,还需要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真正将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形成共同发展的整体,形成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持续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选自发展和改革蓝皮书·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报告No.5《以民为本: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10年(2002-2012)》)

(责编:张湘忆(实习)、赵晶)

相关专题
· 理论书库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