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深远地展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趋势,勾勒出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愿景,这给予了中华民族以美好的人才预期和巨大的精神鼓舞,值得教育界深思精研,化为行动方案。
以教育公平取向服务民生
所谓“人民满意的教育”,究其本质就是以民生为本、夯实国基的教育。因此,十八大报告提炼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这一精辟结论,并置惠民教育于社会建设诸多内容之首,这是贯穿报告全文的民生主题在教育领域的一种精神体现。这种基于民生关怀的“人民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旨在“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是衡量教育公益性效度的根本标准,是教育公平、普惠民生的根本表现,也是十八大报告论述教育问题时最大的思想亮点。
教育公平是全球性的教育伦理问题,也是当前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教育公平,固然涉及入学机遇、教育投入、教学质量、资源分配等方面,但归根到底还是每个孩子能否通过学校教育,成长为既满足社会各种需求,又彰显一己价值的“有用之才”。当每个智慧生命经过学校的“文化洗礼”之后,其特殊才能和实践价值得到社会化的彰显并实现,那么,教育就因为完成了给每位投资者以有形、长远的回报,而体现出庄严和普适的公平原则。面对当前中国社会改革步入深水区、各阶层利益矛盾逐渐突出的新情况,以教育公平取向服务民生,应当是一种缓解伦理压力的和谐教育政策,也是为国家长远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战略决策。
返璞归真、育才致用的教育新境界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这个教育新目标和新任务,意味着中国教育需要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人才观念,不断推进人力资源开发的广度与深度。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启发我们:实践语境中的人是一种具体、独特和感性的积极存在,是洋溢着生命情思、脉动着智慧心率的特色化主体,如此真切、个性和富于活力的价值存在,是不能也难以为他者所替代或重复的。面对中国丰富的人力资源,教育应该并且可能达到的境界只能是:不仅要使每个孩子趋近传统意义上专业领域的“成才”,更应获得和谐完整内涵的“成人”;不仅要使之完成生物学层次上的“成人”,更要达成凸显个人独特本质规定的“成己”。“成为最好的自己”——这是学校教育“人人成才、个个有用”的本质内涵。只要发现并弘扬了生命的潜智潜能、特色特长,每个孩子都将是社会的“有用之才”。
这就是十八大报告启发我们要努力提升的教育新境界:返璞归真、育才致用。学校教育唤醒孩子心灵的最强音无疑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