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积极塑造和平崛起的良好大国心态和气度。
国家心态和气度,是文化软实力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是否真正强大的重要指标。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不仅要具备大国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以及政治、外交影响力等,也要具备良好的大国心态和气度。
国家心态和气度,受国家的现实状态和境遇所影响。在一个国家处于贫穷状态和弱国地位时,尤其应注意克服“弱国心态”。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家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有人据此天真地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纠正崇洋媚外的心理一度成为当时的一项紧迫任务。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加藤嘉一曾说:“摆脱‘弱国心态’,是中国民族复兴的国民基础、必经之路。任何前进中的国家与社会都曾经碰到过这个‘问题’。中国公民摆脱‘弱国心态’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向外看’,与外国公民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只有在两者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抱着‘从对方能够学习什么’的心态观察对方、反省自己,中国才能比较健康地走得更远、更踏实。”
当一个国家迅速崛起后,则应密切注意克服“强国心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部分国民中也出现了妄自尊大、盲目乐观的不正常心理。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马丁?雅克曾提出:“中国人最显著的历史特征是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成就认知。这使得中国人能够保持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自我信念,尽管有着近代的百年耻辱,但从历史上看,这种自我信念也转化成了一种在文化和种族上针对他人的优越感。因为国家的复兴,这自然会导致部分中国人自信心的日益增长。只是,这种自信心将会蔓延成一种优越感抑或是一种类似于过去的划分等级的文化态度?”
在未来的复兴之路上,要同时避免“弱国心态”和“强国心态”两种干扰,切忌大国心灵的迷失。特别是面对国际上存在的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我们要切实保持健康、理性的大国心态和气度,在有力反击的同时,也通过务实的行动和恰当、稳妥的方式,尽可能地降低别国对中国崛起的戒惧心理。
积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包容、积极向上”的大国心态和气度,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紧要任务。塑造大国心态和气度,既要有世界眼光,也不能忽视中国视角;既要增强民族自信心,也要避免民族优越感;既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也要努力争取国际信任;既要倡导和平共处的国际关系,也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梦想是最好的激励,梦想越执着,信念越坚韧。复兴大业是一代代中华儿女铭刻心底的光荣梦想,它承载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大势,也寄托着中国的未来大势。1938年4月,毛泽东在抗大第三期第二大队毕业典礼上,曾借《西游记》里唐僧师徒的不同特点说过一段富有哲理、饱含深意的话:
唐僧这个人,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经,遭受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坚定的。但他也有缺点,麻痹,警惕性不高,敌人换个花样就不认识了。猪八戒有许多缺点,但有一个优点,就是艰苦,七绝山臭稀柿胡同就是他拱开的。孙悟空很灵活,很机智,但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方向不坚定,三心二意。你们别小看了那匹小白龙马,它不图名,不为利,埋头苦干,把唐僧一直驮到西天,把经取回来,这是一种朴素、踏实的作风,是值得我们取法的。
唐僧师徒身上所体现出的这些优点,正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法宝,也为未来的复兴之路提供了重要启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怀着虔诚之心和敬畏之心,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把握国家大势的根本,坚定正确的方向,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采取灵活机动的策略,发扬苦干、实干加巧干的精神,为成功取回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所魂牵梦萦的“复兴真经”,作出当代中华儿女的应有贡献!
(选自王浩雷《国家大势》,人民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