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就来到中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广东省考察,不断重申: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明确要求: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反复告诫: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这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间节点,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新时期的改革动员令。习近平总书记的广东之行极具象征意义,释放了内涵丰富的信息。
大危机推动大改革,几代领导人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考察之路
向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致敬,坚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信念。习近平同志到广东考察的首选地是中国最早和最成功的经济特区——深圳,也是他特别推崇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理念的发源地。他先后登莲花山向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视察有特区中的特区之称的“深港前海合作区”,希望“前海”继续发挥特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探索精神,向全世界表明了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将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同志所开创的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这是有着特殊重大意义的。
1989年10月,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前夕,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世纪低谷之际,江泽民同志就任党的总书记后的第一次题词,就是在视察毛泽东同志创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所题写的内容是“继承和发扬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表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将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始终不渝的信念。
2002年12月,胡锦涛同志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第一次到外地考察时选择了西柏坡,这是我们党在经过长期武装革命,即将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这次考察之行主要目的是回顾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的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报告,告诫全党要牢记“两个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此次习近平同志当选党的总书记后,首次外出考察,选择的是邓小平同志亲自推动创立的深圳经济特区,行程近似邓小平当年“南巡”,目的在于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深化改革大业,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必须承认,中国的改革从来是危机推动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救赎”,改革是改革者的“自我革命”。如果没有“十年文革”悲剧造成的“国民经济面临崩溃边缘”,就不可能有“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如果不是当年的“政治风波”、“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也很难想象会有邓小平“南方谈话”那样惊世骇俗的划时代文献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大危机推动大改革,大挑战促进大发展,大困境激起大解放,有危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危机麻木不仁。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的“薄熙来案件”再次给了党的最高决策层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从而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使“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历经三十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境即将成为现实,但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毋庸讳言,在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国家硬实力显著提升的同时,各种新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错综复杂。邓小平30多年前尖锐指出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传统弊端中的“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除了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得到较彻底的改观外,其他方面的弊端还亟待深入改革。现行体制机制下缺乏充分竞争和法治保障的市场所导致的绝对贫富差距与相对心理落差,社会道德与政治伦理的底线不断被突破,促使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并相互交叉感染、恶性互动,中国的精神版图和知识界陷入深刻的分裂与重组。虽然这些都属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但国家由此陷入前所未有的社会价值混乱和集体人格分裂,于是人们往往说一套、做一套,做的不说,说的不做。面对市场经济发展中引发的巨大利益分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价值冲突和意识形态对立,面对社会舆论普遍呼吁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强调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突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从而让人民始终对深化改革抱有希望和期待,为更重大的改革预留空间,创造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