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08: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袁 泉整理)
基层维稳 法律才是防火墙
新形势下,必须坚持在法治框架下维护好社会稳定的大局。群众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诉求,决不能用行政手段压制;不通过正规渠道,以违法手段维权,要依法处理
到河东区工作一段时间了,深感基层工作不易,既要贯彻落实好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市里的政策决策,也要和千家万户打交道。区委、区政府肩负着3个重要任务:经济发展、民计民生和安全稳定,哪个都不能滞后,这需要很高的政治智慧和很强的执政能力。
如今群众生活水平提高了,但发牢骚的也多了。当前,一些腐败现象导致仇官心理,贫富分化现象导致仇富心理,加上社会利益变得多元,这些都对群众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形势下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关键在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必须强化,遗憾的是,很多干部淡忘了这种本领。基层干部只有真正把群众看作衣食父母,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将心比心,才能赢得民心。基层干部要既会讲大道理又会唠百姓的嗑儿,既会按程序规则讲话又会换位思考、以情感人。
要远离脱离人民群众的危险,必须坚持在法治框架下维护好社会稳定的大局。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都应该明白一个真理:法律是最具权威的标尺和准绳。
河东区正在研究建立一个信访工作流程,建立责任追溯机制。区里各委办局和街道居委会,接到群众信访的,多长时间答复、如何答复等都要有规定和记录,对于无故推脱敷衍的要追究干部责任。对上访群众,要分清诉求处理。群众合法合理诉求,要第一时间解决,不能让老实人吃亏;不合法、不合理诉求,决不妥协。群众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诉求,决不能使用行政手段进行压制;不通过正规渠道,以违法来维权,要依法处置。要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宣传,让群众知晓通过哪种渠道反映问题可以受到保护,而哪些方式不仅不会被政府受理,并且会受到制裁。
街道干部直面群众,如果他们都有高度责任心,深入群众,稳定就不是问题;如果软弱涣散,脱离群众,区委区政府只能四处救火。河东区创造性地建立了残疾人信访代理机制,由社区或街道干部义务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做代理人,帮助反映诉求并推动解决,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基层工作是最考验人和锻炼人的,常常感觉时间不够用,工作干不完。我到区里工作以来,最短一天工作了12小时,最长干了16小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对其他干部提出的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先做到,才有可能实现政通人和。
(本报记者 朱 虹整理)
政务公开 别举各种挡箭牌
一些部门不敢、不愿公开政务信息,动辄以“国家机密”作为挡箭牌,这是部门局部利益或个人私利在作怪。要赢得群众信任,必须是真公开,拿掉各种“挡箭牌”
“暗箱操作”、“潜规则”、“萝卜招聘”……当前一些政府部门不敢、不愿公开政务信息的背后,是部门局部利益或个人私利在作怪。一些部门在回应公众质疑时,动辄以“国家机密”作为挡箭牌。而恰恰是这类的“挡箭牌”,挡住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增加了不满情绪,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公信力就是凝聚力、战斗力,是一个地方、一个部门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政府公信力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不断积累的过程。政务信息公开,要赢得群众信任,就必须是真公开,除了法律规定必须保密的事项,其他的一律公之于众,拿掉各种“挡箭牌”。
政务公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证政府权力运行的公开、公平、公正,让政府的决策、部署、规划等权力运行的过程和效果,接受群众的监督、评议,减少政府决策的盲目性和差错率,提高行政的科学化水平。
自2008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来,新余市在政务公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设立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保障上予以倾斜,特别注重政务公开的主动性、规范性、及时性,不断健全工作制度、拓展公开内容、开展政民互动、加强督导服务,形成了政务公开的良好工作格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同。特别是网络问政取得良好成效,新余政府网在2011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中位列全国20强。
但是政务公开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政务公开不能被动应付,而是要主动作为;二是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加大考核力度,推动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三是进一步深化公开内容,加强技术保障,健全信息发布平台;四是进一步加强政民互动,更加注重群众关切,回应群众诉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提升政府公信力,提高百姓满意度。
(本报记者 吴齐强整理)
民生工程 群众不能被作主
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能让群众处在“被代表”、“被作主”的地位,不能一厢情愿“想当然”,关键是看群众认不认可、买不买账
当前,各个地方都在积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如何保证这些工作不流于形式,工作重心不发生偏移?关键一点就是,尊重群众的主体作用,让群众说了算。
“哪儿的道路出行不方便”、“哪里缺少活动场地”、“哪些地方买菜难”……群众感受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因此,在考虑“哪些项目应该干、如何干”时,就要沉下心去把情况摸透,把困难找准,才能“对症下药”,才能“适销对路”、合乎民意。
在今年实施的民生工程中,我们坚持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让群众当家作主,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比如,在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中,我们要求建设部门和设计师深入社区,逐家逐户“家访”,在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的基础上,拿出改造初步方案。通过社区公告栏、业主论坛等形式“晒出来”,让群众评议、挑毛病、指不足,再根据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调整,形成最终设计方案,力争“调好众口”。比如,在制定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规划时,我们要求规划部门深入村子,实地蹲点不少于15天时间,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生活,切身感受他们的状况,设身处地考虑他们的诉求,再着手研究制定规划方案。
实践证明,让群众当家作主,给群众知情权、话语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让群众说了算,群众把这些事儿当成“自家的事儿”,打心眼儿里支持拥护,我们工作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省时省力,工作推进就更加顺风顺水、事半功倍。
因此,我们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究竟要办哪些事儿、如何办这些事儿,不能让群众处在“被代表”、“被作主”的地位。民生工程搞得好不好,也不在于我们“想些什么”、“做了什么”,关键是看群众认不认可、买不买账,不能一厢情愿“想当然”、闭门造车“拍脑门”,要发自内心地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摸到群众的脉搏,贴近群众的心窝,才能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群众才会欢迎、才会满意。
千计万计,群众路线第一计。无论是教育医疗卫生政策改革,还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老旧小区综合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各项民生工程要真正惠民利民,都需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唯有如此,广大群众才会更满意,幸福指数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
(本报记者 余荣华整理)
版式设计:蔡华伟、宋 嵩 绘图:马国英
上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