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令国人欣喜的人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倍增计划”为走向崛起的中国,指明了发展的最终目标:满足人民过美好生活的愿望。
这是可期待的希望。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已经达到7.7%,有专家认为只要保持每年6.8%的GDP增速就能完成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GDP和人均国民收入同步双倍增目标。目前已有报道称西部地区居民的人均收入倍增在2015年前后完成。
缓解税收负担焦虑是关键
但人们更关心切身的感受,百姓想知道怎样实现倍增,对自己是“倍增”?还是“被增”?在这个话题中,个税问题很受关注。有学者提出,应该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提高到1万元。
税收常被称为痛苦指标。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但痛苦也是快乐的“源泉”。如北欧国家的宏观税负高达40%~50%,但是多数民众对高税收制度持肯定态度。他们没有西欧的罢工、没有美国两党的征税大战、没有中国民众的税收焦虑。再看一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听一听美国财政悬崖,无不受困于“源头活水”税收的枯竭。所以,实现倍增目标,关键不是少交税,而是民众的税收感受。
北欧能够成功地建立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的稳定社会,是他们运用创新理念的实践成果。20世纪30年代的瑞典经济还比较落后,但政府的分配体制重点已明确:全民利益至上,全民平等就业至上。为此,政府通过高税收保障统一、公平的分配就业培训指导、教育、医疗、养老等这些领域的资源,通过规定失业救济领取的时间期限,要求能工作的人都工作。在社会成员总福利给定时,越强调分配平等,社会福利效应越大。这种社会福利保障模式使全体社会成员过着体面的中产品质生活。税收的使用解决了民众的后顾之忧。
当前社会上对个税问题的热议,说明目前我国民众对个税改革有强烈的渴求,但关键不是少交税,而是缓解人们的税收负担焦虑。2011年9月1日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纳税人数已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再调起征点意义不大。考虑具体家庭负担,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征收个人所得税,才是应该呼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