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关于社会管理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其中最突出的是社会管理战略重心的转变。
从社会管理的丰富实践中寻找社会管理重心的逻辑取向 十八大报告对社会管理作出方向性、重点工作的调整,绝对不能用简单的行文需要来理解,其背后反映的是党和政府因应社会管理实践及时进行的必要调整。
2011年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研讨班召开之后,各地、各部门进行了丰富多样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关于社会管理体制。在各地实践中,“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北京等地通过“楼宇党建”等社会管理方式,促进了党的建设扩面提效。河北省肃宁县探索推行了基层党组织、基层民主组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维稳组织“四个覆盖”农村社会管理模式,打造一张覆盖整个农村和广大农民的管理服务网络。成都市结合城乡统筹需要,在城乡社区将“最难办的事情交给群众自己去解决”,在社会管理的议题设定、公共项目选择、工作开展等方面,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但与此同时,党组织、各级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城乡社区、人民群众各自在社会管理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职能,各地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操作无章可循。实践中,社会管理各主体承担的工作和事务,基本取决于当地主要领导的思路,取决于各方权力(利)博弈,尚未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职责分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