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关注】
1、别误读“顶层设计”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决策层到经济学家和社会大众,都认识到改革总是“摸石头过河”是不行的。所以,就提出了一个“顶层设计”的问题。不过当时不叫“顶层设计”,而叫做“目标模式”。中国在20世纪末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初步框架还存在很大缺陷。一方面表现为它还保留着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若干重要因素,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国有经济对市场的控制。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现代市场经济所必需的法治没有建立起来。这些情况为一些支持旧体制和旧路线的人运用民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言说误导大众提供了机会。他们提出的“药方”或者叫做另一种“顶层设计”,就是动用国家机器来制止腐败和贫富分化;同时运用政府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靠海量投资来营造炫人耳目的政绩。这种“顶层设计”的初始形态叫“北京共识”,后来则被称为“中国模式”。于是就出现了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市场经济、还是国家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的“顶层设计”之间的选择问题。在我看来,“十二五”重新提出“顶层设计”的问题,其实质是明确未来改革的正确方向。——经济学家吴敬琏(《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5月5日)
2、市场幼稚病要不得
我们曾经过于相信计划经济,时过境迁,有些人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从迷信计划变为迷信市场,出现盲目崇拜市场经济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观点,犯了市场幼稚病,认为市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认为现在出现的问题是由于市场化改革没有搞彻底。其实,计划和市场各有利弊。要尊重市场,而不要迷信市场;不要迷信计划,但不能忽视计划。计划的长处就是能在全社会的范围内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人力,办几件大事,还可以调节收入,保持社会公正。市场的长处就是能够通过竞争,促进技术和管理的进步,实现产需衔接。计划和市场都不是万能的。这几件大事不能交给市场去管:一是经济总量的平衡;二是大的经济结构的及时调整;三是竞争导致垄断问题;四是生态环境问题;五是社会公平问题。这些问题都得由国家的宏观计划调控来干预。——经济学家刘国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12日)
3、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银行负债到了危险边缘
倘若错误的投资不能及时收回,待银行贷款还款期限来临时,经济大萧条就来了。这正是米塞斯和哈耶克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要告诉世人的。这一理论可能非常适用目前中国的经济格局。这几年,为了应付这次世界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中国的投资尤其是铁、公、基建设投资巨大,而大部分投资,都是靠银行贷款来支持、来启动的。目前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应该还是基础设施投资的黄金时代的末期。但是,过去数年,中国所启动的基建规模实在是太大了,中国的银行贷款增量实在是大得惊人。如果一些政府投资项目和企业投资项目不盈利或亏损,而银行贷款到期了,不能偿还,巨量的坏账最后会拥积到银行,后果将不堪设想。——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韦森(东方财富网,2012年7月30日)
4、三个维度上创新可解经济难题
要解决当今世界经济的矛盾,必须依赖崭新的经济学思维,这个新思维必须超越传统的凯恩斯主义与自由主义经济学。新一代的经济思维须在三个基本维度上创新,第一,必须建立最基本的社会福利框架,废除泛福利化体制;第二,必须在完善的、独立透明的法治基础之上建立政府对金融市场的有效监管体制;第三,必须大力推进生产领域的市场化,鼓励实业投资。最近一轮的经济思维创新,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的美国总统里根、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推出了所谓“供给学派”的经济新思维,带来了世界经济接下来20多年的蓬勃增长。后来的全球化、投资高涨、创新风潮等等都应该归因于那一场改革。现今,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又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中国企业家网,2012年12月18日)
5、中国内需不足是结构性问题
中国的内部消费需求不足,并非简单的总量不足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消费需求和供给不匹配,使得国内巨大的潜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虽然中国实际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较低,但潜在消费需求非常巨大。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预计在2012年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此外,国内的收藏品市场近年来也日渐活跃。与此同时,当前有很多关于流动性过剩、一些商品受炒作导致物价暴涨的讨论,同样从侧面说明中国潜在需求巨大。对很多中国企业而言,开拓本土市场大大难于开拓国际市场。建立整合高效的国内统一市场,是解决内部消费不足的关键。——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改革内参·文摘版》,2012年第4期)
6、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要迎接挑战
最近国际媒体在大炒“第三次工业革命”,即以数字化制造及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为代表的一个崭新时代。他们认为“中国崛起”会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如何才能不落伍呢?除需要不断地在政治、社会与经济各层面上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宽松发展环境之外,首先要抓教育,创建出一批能够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具有全新机制的教育机构。第二是要有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我国从对青年人的普及创业教育,到国家政策对创业的支持,以及社会对创业失败的宽容度都很不够。三是政府角色的变化。追求增长速度、热衷上规模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与小型化、个体化、多样化的新工业趋势相悖。政府不转型,企业难转型。在这一场刚刚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我们不应该,也承受不起再次被甩的后果。——国务院参事汤敏(《环球时报》,2012年7月17日)
7、按比较优势发展是中国经济成功秘方
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5400美元,是中上等收入国家,原来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是符合比较优势的,没有继续保护补贴的需要。这种情况下就要把双轨制遗留下来的问题扭转一下,包括金融过度集中的问题,应该发展能够给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地区中小银行或地区中小金融机构。同时,原来的资源基本是白给的,现在应该将资源的费率提高到国际的合理水平,让山西煤老板的故事不再发生。原来的垄断,像电信、交通,过去由于资本很密集,靠国有企业的经营,给它垄断地位来克服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问题。现在这些都是盈利行业,都是有竞争力的行业,这种情况下应该允许民营经济的进入,进行竞争,深化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如果按照比较优势发展,政府还要发挥因势利导的积极作用。——经济学家林毅夫(财新网,2012年10月18日)
8、房地产调控濒临危险境地
为什么说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若戛然而止会让宏观调控陷入一种危险境地呢?因为这就是“谨防房地产要挟中国经济”的具体表现。从今年的情况看,随着房地产泡沫逐渐挤出,经济增长下行。而经济增长下行风险增加,宏观政策要转向,挤出房地产泡沫只能戛然而止,或又得重新启动房地产拉动经济之工具。所以,趁央行降息之机,地方政府公然托市,这些都是当前一线城市住房的销售又开始回暖的重要原因。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政府首先必须冲破GDP增长拜物教意识的禁锢,彻底舍弃通过住房市场投机炒作短期内推高GDP增长的幻想,在挤出巨大房地产泡沫同时,建立起稳定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这种长效机制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让住房价格回归到合理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上海证券报》,2012年6月20日)
9、新三大红利正替代旧红利
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实体经济的回归与转型,而回归实体经济就要增加投资者的信心、调动民间积极性。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中国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改革红利已经没有了,另一个是“中等收入陷阱”。我认为,新人口红利、新资源红利和新改革红利正在替代旧的红利。新的人口红利正在产生,中国正在从技工时代转向高级技工时代。同时,科学技术方面的投资也在产生新的资源红利。相对于旧资源红利而言,新的资源红利主要在于对科学技术的利用,如海水淡化增加了资源,治理沙化增加了土地,振兴草场业增进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等。新的改革会给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北京日报》,2012年12月17日)
10、中国不应追求过高经济增速和外贸顺差
国家经济根本问题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胡锦涛同志“7·23”讲话基本上已经明确了今后的重要方向。当下中国不应该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不应该去追求过大的外贸顺差,因为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就影响到实现均衡和可持续发展。追求过大的外贸顺差,就会引起更多的贸易摩擦。另外,我们外汇储备更进一步增加,也会造成我们货币政策灵活性的困难。收进外币付出人民币,对货币政策性的灵活性受到限制。同时还要承担外币贬值所造成的购买力降低的实质性的风险。所以今后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均衡的可持续的发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必须要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逐步增加在分配中人民群众收入所占的比例。人民群众富了,对国家的强也是有好处的。——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人民网,2012年9月26日)
11、中国面临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困境
中国的工业化历经艰难曲直,终于在全球搞出了名堂。比照之下,倒是原先普遍认为门槛不高的城市发展,成为落后于工业化的一条短腿。就整体而言,中国作为当今全球总量第二大的经济体,2010年中国工业增加值总量为18.8万亿元人民币,占据全球工业总量中的最高份额,也说明“世界工厂”名副其实。可是,若论工业化推动交易部门的更快增长,以及其空间投影——城市化率更显著的上升——中国却不但敌不过美欧日本,甚至在金砖诸国中也甘居下游。谜底在于开放与全球化。今天的中国工业为全球市场供货,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世界城市体系”的帮助,离开了香港、新加坡、汉城、纽约、伦敦等世界城市的商务、物流、技术和融资等多方面的服务,中国制造要坐上天下出口的第一把交椅,应该没有那么容易。投影到空间表现上,中国的城市化率就没有表现出相对于工业化率的更快提升。——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经济观察报网,2012年4月25日)
12、解决四大障碍,中国将走出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能否实现居民收入翻番目标、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取决于能否解决四大障碍。第一,取决于中国能否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当前中国还有七亿农村人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2︰1,且呈逐步扩大趋势;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二三产业的28%,在这样状况下很难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第二,取决于中国能否将现在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的产业结构提升到以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结构。第三,取决于中国投资、消费比例扭曲能否转变。中国如果不能通过收入分配结构调整,提高居民购买力、消费率,而仍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这注定不可持续,人均GDP要达到12000美元难度将越来越大。第四,取决于第三产业发展能否获得大幅提高。中国第三产业占GDP比例只有43%,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的34%,分别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左右。——前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中新网,2012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