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 理论 >>
政治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探讨
鲲 水 敬 言
2013年01月30日13:51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阳光透明式民主

在引出“阳光透明式民主”的概念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作为经济学分支的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即“信息不对称”。举例来说,在菜场,卖韭菜的菜贩掌握自己的菜是否施用过有害农药(毒韭菜)的信息,而买菜的顾客却不掌握。这种菜贩相对于顾客的信息优势就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道德风险是指借助信息优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做坏事。逆向选择是指开始只有少数人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做坏事,逐渐其他人因担心吃亏而效仿,即逆淘汰。

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中。今天,中国民众反映强烈的诸多问题都可以归咎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假药和地沟油,污染和假数据,因资源配置不公造成的贫富分化,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民生工程的回扣和分肥。随着逆向选择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为防止被逆淘汰而被迫选择“潜规则”,这种“逼良为恶”的循环可能逐渐演变为全社会的道德危机和政治动荡。

人民出版社《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信息制度论、话语优势和制度绩效》一书,融合信息经济学和政治学,以制度为研究对象,提出制度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据此,制度被赋予新的定义,即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透明类举措(克服信息不对称的理想目标是完全透明,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最多实现次优,因此把制度统称为透明类举措)。

而无论中国古代制度、西方资本主义制度,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实质都是为克服信息不对称而设计的透明类举措。政治协商在集体讨论中克服信息不对称;县权透明(县级权力透明化)与媒体监督在信息披露中克服信息不对称;传统社会保甲连坐制让甲内的民众相互监督举报;政治教育使干部即使拥有信息优势,也自愿选择自律;直选、推荐票制度和差额选举等选举式民主通过扩大竞争、增加选拔环节的透明度,让民众获得候选人尽可能多的信息,也属于透明类举措。

信息经济学使选举式、监督式和协商式民主统一为克服信息不对称的透明类举措。三种民主看似形式不同,实际上内涵一致。借用一句政治共识——“阳光透明是最好的防腐剂”,三种民主可以统称为“阳光透明式民主”。

“阳光透明式民主”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比西方选举式民主增加了监督式和协商式民主,弥补了前者无法有效解决政治体制后三个环节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是更高层次、更加完善的民主模式。

“阳光透明式民主”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梳理出了击败西方资本主义的大历史观: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制度史就是一部不断克服信息不对称,实现阳光透明的历史。制度超越体现在对信息不对称的更有效克服和更阳光透明。资本主义是对封建主义的超越,社会主义又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泛借鉴吸纳人类文明中三种民主模式的优秀成果,克服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中信息不对称的过渡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极阶段是完全超越资本主义,实现信息完全对称、公共权力完全阳光透明、国家和政党作为制度彻底消亡的共产主义社会。

“阳光透明式民主”为中国“绝不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和“三大自信”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逆转国际意识形态斗争中的被动局面,占据国际话语权的制高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面对当前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挑战,执政党高举“阳光透明”大旗占据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制高点,推进“阳光透明”制度化来遏制腐败、凝聚民心,将实现“上下同欲者胜”,最终夺取政治体制改革的伟大胜利。

(作者著有《制度之争与制度认同》一书)

 

(责编:万鹏、赵晶)

相关专题
· 《人民论坛》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
48小时排行榜 48小时评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