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功能的日益集中,决定了城市争夺战关系着未来战争的胜败
在现代战争中,城破国亡、城乱国衰已成规律。伊拉克的巴格达曾被誉为“世界的十字路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海湾战争以来,这座城市更是多次遭受重创,直到2003年被美军占领。信息化条件下,战争持续时间较短、交战双方对伤亡都有所顾忌,更加重视对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城市的争夺,城市作战具有比以往更强的政治和胜败内涵。
城市功能存续与否是影响现代战争潜力的重要因素。城市对战争,有着强大的能量蓄积功能。重要城市不仅是GDP的富集区域,也往往是军事资源输出的重要源头。尤其在现代战争中,城市对兵力、技术、装备、财力等战争资源性潜力的蓄积功能更是大幅度提高,拥有城市往往可以稳定整个态势,在攻防作战行动与部署上保持较为广阔的战略空间。通过对城市资源的控制,枯竭对方战争潜力,又可缩短区域范围内的作战进程,加速战争的整体进程,奠定胜利基础。因此“荡平百山不如毁灭一城”,夺取和控制城市已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摧毁和消灭对方战争潜力的重要目标与手段。1994年,美国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就曾在《多建筑物地区军事行动》报告中指出:“城市是21世纪最复杂和资源最密集的战场,并且是21世纪最有可能的战场”。2006年出版的《未来陆军,未来挑战》进而指出:“大城市之所以成为大型军事目标,是因为它们能够带来重大军事效益……甚至打下了大城市就赢得了战争”。
城市的得失,是现代战争中影响民心士气的关键一环。现代战争更强调摧毁对手意志,而城市的象征意义无形中使之成为达成这一目的的重要选择。二战后,美军250多次海外军事行动中有247次涉及到城市,占到总量的94%。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在南北数百千米的进攻轴线上先后攻击了20多座大中城市、100多个城市化地形目标。利比亚战争中,交战双方的作战行动始终围绕北部沿海的班加西、卜雷加等城市线进行,以至于英国报纸惊呼:“战争让我们熟悉了陌生城市的名字”。美英军队选择城市作为主要进攻目标,在实现军事目的的同时也极大地打击了对方的民心士气,不但在战时客观上加速了战争进程,也为战后达成某种目的埋下了心理上的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