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使高校加快向一流大学挺进
显而易见,共建工作让高校和地方政府实现了双赢,从而又进一步推动了共建的发展:共建发挥了体制优势,增强了学校办学实力,成为激发学校办学活力的有力推手。通过共建,各方资源充分调集,高校发展争取到了地方政府的投入,促使学校可以扩大实质性深层次社会合作、构建稳固的产学研用合作联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为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积累了鲜活的经验。
实施“985工程”以来,中南大学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6个学科(领域)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学跻身全球前100名。
南京大学在江苏省建有政产学研合作平台20个(新型研究机构16个,园区4个),组织了400多人的研发队伍;服务企业2000多家,累计承担省市及企业合作项目合同经费2.5亿元;平台申请发明专利107项,申请国际专利12项;平台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及技术创新联盟82个。
厦门大学2010年以来理工医科新立项横向课题2600多项,课题经费达8亿多元;承担福建省、市及各级部门机构和大中小企业的文科横向科研项目572项,立项经费超过1亿元。学校充分发挥对台交流基础好、在台校友多的优势,进一步拓宽交流渠道,创新合作模式,深化合作内涵。
上海4所“985工程”高校复旦、交大等,增强了整体实力,与国际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差距不断缩小,并取得了一大批具有突破意义、标志性价值的成果,特别是在生命科学、地面交通工具、新能源、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环境科学等新兴领域形成了一批直接服务国家和地方需要的应用性成果,在体制机制创新、科学研究、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国际化办学和学科布局方面成效更为显著,从而带动了上海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本报记者 杜 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