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异地审判是不是权宜之计
针对高官异地审判的第三大质疑,主要是基于其是否有利于实现司法公正的判断。质疑者认为,司法独立才是通往司法公正的“星光大道”,相比之下,高官异地审判仅是一种权宜之计,不是治本之策。更有观点认为,异地审判的普遍化还可能导致案发地的司法机关职能的萎缩和公信力的下降,从而造成司法权在地方权力结构中的丧失,并可能进一步弱化司法机关对地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鉴于此,异地审判不仅不该成为一种制度,更应尽早退出历史舞台。
事实上,这种看似合理的观点存在不少值得商榷之处。比如,案发地司法机关职能萎缩和公信力下降并非异地审判造成的,而是腐败高官的权力干扰所致。即使不实行异地审判,在腐败高官的权力威慑下,当地司法机关同样面临职能萎缩、对地方权力监督乏力的困局。而通过对腐败高官异地审判,将腐败权力“连根拔起”,反而能起到消除权力干扰,改善司法生态环境,还原司法权在地方权力结构中的应有位置等作用。在我国现有的体制框架内,建立独立的司法机构需要实现司法机关的垂直领导,需由中央财政对其经费预算进行统一拨付。而这会引发复杂的政治博弈,引起现行体制框架的深层次变革,宪法可能也要因此被修订。所以,司法机构的变革需要耗费高昂的成本,而这可能会成为阻碍这种变革的重要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异地审判并非权宜之计。
中国的司法难题需要中国的司法智慧去解决。高官腐败案件异地审判的办案模式不是来自书本教条,不是来自头脑发热,更不是来自西方语境,而是切切实实地来自中国的司法土壤,是切切实实的“中国制造”。面对这种能够解决中国问题的本土良策,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理解、耐心、支持和包容,去激励它不断完善和成熟,让其发挥更大的功效。
(作者分别为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书记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