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约炼“虎胆” 成就西安事变
对陕军而言,因为《汉中密约》的签订,免于与红军交战,杨虎城抽出兵力和资金,从事陕西省的公路、水利、绿化、文教卫生等惠民建设,并将蒋介石的“扼虎”政策,巧妙地变成了“益虎”政策,从而壮大了陕军的实力,继而引出了3年后的西安事变。根据如下:
一、《汉中密约》签订一事的主人公是杨虎城、共产党,还有未出场的蒋介石。“西安事变”的主人公也是杨虎城、共产党、蒋介石。还有一个主人公张学良。因由《汉中密约》,红军壮大了实力,致使张学良的陕北“剿共”连连败北,这才迫使他成了“西安事变”的主人公之一。
二、《汉中密约》前台在汉中,后台则在西安;“西安事变”也发生在西安,二者是同一个舞台同一台戏。
三、《汉中密约》口号是“联共反蒋,共同抗日。”“西安事变”的主要口号:“联共逼蒋,共同抗日。”
四、杨虎城请缨抗日的“泣告全国书”、孙蔚如代表杨虎城致徐向前、陈昌浩请求派使和谈的亲笔信,以及共产党号召全民抗战的“八一宣言”中,都引用了同样的一句成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由此发展为“停止阋墙,共御外侮”的迫切愿望,进而唤起了国共两党“阋墙御侮”的根本觉悟。
五、《汉中密约》源于中共1933年1月的统战宣言,又称“一月宣言”;“西安事变”的促成因素是共产党于1935年8月1日号召全民抗战的“八一宣言”。这就构成了“序曲”与“主歌”基调的一致性。
六、二者体现了“序曲”至“主歌”的渐进性。《汉中密约》 的反蒋是隐蔽的;而“西安事变”之反蒋是公开的、激烈的。乃至发展为“捉蒋”“逼蒋”“兵谏”。促使其变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杨虎城通过《汉中密约》沟通了与共产党的组织联系,并从中炼出了“虎胆”。
(本文出自长篇纪实文学《1933: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汉中密约》,长征出版社即将出版,作者李伶为原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