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田俊荣
2013年02月25日07:5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形势逼人,人心思改,改革情结再度升温
频频出手的改革动作背后,是中国社会的改革情结再度升温。
改革情结的升温,源于形势逼人。
旧有的“人口红利”、“入世红利”渐行渐远,未来的“城镇化红利”、“内需红利”尚未成形,中国这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庞大的巨轮”靠什么来驱动发展?固守原有的发展方式,可能会掉进“中等收入陷阱”,我们又靠什么来推动转型?
开局百天,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给出了鲜明的答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改革是旧有红利的“保温器”。
虽然人口红利渐趋消失,但随着教育的发展,人口结构中高素质优秀人才越来越多,只要改革真正到位,产业结构实现升级,新的“人才红利”就能替代旧的“人口红利”。
改革是新兴红利的“孵化器”。
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内需。据测算,一个农民转化为市民,消费需求将增加1万多元。然而,时下农民工城镇自有住房拥有率仅为0.7%,参加养老、医疗保险者不足20%。只有加快户籍制度、公共服务等领域改革,让他们住上廉租房、获得社会保障、孩子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减少了后顾之忧,他们才能释放出可观的消费需求。
说到底,驱动中国发展的各种红利,只有和改革对接,才能产生巨大的正能量。改革仍是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
另一方面,原有的发展方式挥之不去,与企业改革不彻底、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市场体系不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不合理,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政绩评价体系不完善有关。推动转型,也要靠改革来补上体制机制的“短板”。
改革情结的升温,也源于上下一心,人心思改的社会氛围。
“好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关键环节的改革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改革能向既得利益者开刀吗?”——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干部群众的“改革疲劳症”、“改革疑虑症”也开始萌生。
“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开局百天,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铿锵话语和坚定行动,让民众心头为之一暖,信心为之一振,那么一股子劲与气又回来了!
从对历史和现实的观照中,能得到一些思想性、方法性的认识,并逐步丰富为新的“改革开放观”
当今中国,下一步改革向何处去?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从对历史和现实的观照中,我们能得到一些思想性、方法性的认识,并逐步丰富为新的“改革开放观”,照亮未来的改革之路。
开局百天,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五个“必须”,让改革的前景更加明晰:
我们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四个字并非画蛇添足,而是画龙点睛,意味着经济体制改革决不是搞“私有化”,而是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小岗村的田野里长出来的,深圳是从“血路”中杀出来的。然而,收入差距拉大、环境污染加剧等发展中的问题,也亟须宏观统筹——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既要摸着石头过河,也要加强顶层设计。
没有就业、住房、社保、人口管理等方面改革,“异地高考”的阳光便难以照进现实;少了工资制度、税收调节、分配秩序、公共财政等方面创新,收入分配改革就会步履维艰——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
30多年的改革开放犹如一个巨大的转折号。然而,转折号并非一笔画出,而是由无数个微小的转变累积而成。“渐进式”改革的精髓,恰恰在于下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着棋——由此可见,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
邓小平同志曾经坦言:“乡镇企业是谁发明的,谁都没有提出过,我也没有提出过,突然一下子冒出来了,发展得很快,见效也快。”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激情燃烧,才锻造出改革开放的丰功伟业——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
今年的春天将开启新的改革元年。
再过几天,全国两会就要召开,十八大的主张将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相信今后的改革引擎将更为强劲,推动中国号巨轮朝着既定的目标快速而平稳地踏浪前行。
上一页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