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周小苑
2013年02月28日08:5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光靠财政投入实现不了现代化】
那么怎样才能助力农业经营向新主体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呢?对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证明,哪个领域能够积极地吸引社会资金的进入,哪个领域的发展就快,就充满了活力。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的资金,特别是搞设施农业、农业技术装备现代化需要大量的积累,这些钱仅靠政府投入是不可能的。去年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已经超过1万亿元,但平均到7亿农民头上一个人平均1000元,所以靠财政的投入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只能起到鼓励投入的作用。而靠农民自身的积累也不可能,因为农民自身的积累能力比较低。因此,只能靠引入社会资金,培育新型的农业投资经营主体,发展集约性的现代化农业。
“近年来工商资本通过流转农民土地的方式进入种植业的趋势在扩大。”杜志雄表示,农业部有一个最新的统计,2012年底全国家庭经营耕地流转面积2.7亿亩,流入工商企业耕地面积为2800万亩,虽然对总量来说不是很大,但这个趋势发展很快,比2009年增加115%,占流转总面积的10.3%。资本进入农业,可以带来资金技术以及农业经营新理念,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现代化,但要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和监管制度。
【有利于农村人才回流】
事实上,无论是农场主还是专业大户,都离不开农业专业人才,农业经营主体最终仍将在农业人才身上得到体现。专家表示,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的职业农民就是家庭农场主,家庭农场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个是规模适当,另一个是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更加专业,从事粮食种植的意愿是稳定的,种粮积极性比较高。
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合格的劳动者及优秀的农业人才甘愿来当职业农民从事发展家庭农场呢?对此,张晓山认为有两个因素,一是要创造制度环境,另一个就是他们要有足够的收入。作为一个合格的职业农民非常不容易,他除了是生产者之外,还是经营者、决策者,同时他还是投资者,还是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承担者。农民在外面打工,给老板干活获取劳动报酬,但是他如果从事家庭农场,那除了劳动报酬之外,还应该得到经营决策的回报,因为他还要投资,还要买化肥、农药、农机,所以应该得到投资的回报。此外,因为他要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所以就应该得到风险的收益。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一个职业农民,他得到的收入,应该远远高于他出去打工的收入。
上一页 |
相关专题 |
·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微平台”